6 型式检验
以下要求是对GB 3836.1—2000第23章的补充,除另有规定外,GB 3836.1—2000第23章的要求也适用于增安型电气设备“e”。
6.1 绝缘介电强度
绝缘介电强度按下列规定进行:
——按各电气设备专用标准(如ISO/IEC导则2)中规定的试验电压。但采用5.8补充要求的电阻加热元件和电阻加热器除外,其试验电压为(1000+2UN)V(有效值),公差范围为+5%~0%.式中UN为设备的额定电压;
——如果专用标准没有试验要求,则对电源电压不超过90V(峰值)的电气设备,试验电压为500V(有效值),公差范围为+5%~0%:对于电源电压更高的电气设备,其试验电压为(1000+2UN)V(有效值)或1500 V(有效值),取二者的较高值,公差范围为+5%~0%。
施加试验电压时间为lmin,公差范围为+5%~0%。
6.2 旋转电机
6.2.1 鼠笼转子电动机应做转子堵住试验,以确定起动电流比IA/IN和TE时间。对于功率超过160kW的电动机,(额定)运行时的温升和TE时间可以用计算法计算。功率超过75kW的电动机在制造厂成检验站不能进行试验时,经制造厂和检验站共同协商后,允许采用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和试验方法列入附录B。
6.2.2 如果试验条件与运行条件等效,其他安装方式的旋转电机允许在水平安装条件下进行试验。
6.3 馈电网络供电的灯具
6.3.1 螺口式灯座的机械试验
除E10灯头外,符合IEC60238规定尺寸的试验灯头应用表6规定的旋入转矩完全旋入灯座内。接着,将试验灯头旋出15°之后再旋出灯头,所需力矩不得小于表6规定的最小旋出转矩。
表6 旋入转矩和最小旋出转矩
灯头尺寸 |
旋入转矩,N·m |
最小旋出转矩,N·m |
E14 |
1.0±0.1 |
0.3 |
E27 |
1.5±0.1 |
0.5 |
E40 |
3.0±0.1 |
1.0 |
将二极管与荧光灯管串联,向荧光灯施加1.1倍的额定电压,其稳定温度不允许超过GB 3836.1—2000中5.1条规定的相应温度组别的温度。此外,施加额定电压时,镇流器的温度不允许超过表3中项1b相应的极限温度。
6.4 测量仪表和仪表用电流互感器
6.4.1 在1s内流过额定短时发热电流Ith时,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短路状态下的温升和测量仪表载流部件的温升,可通过试验或计算方法得出。在进行计算时,应考虑绕组的温度系数,但散热可忽略不计。
6.4.2 载流部件的动态稳定性应通过试验进行测定。电流互感器进行动态稳定性试验时二次绕组应短路。试验最短持续时间为0.01 s,对于一次电流峰值,至少有一个不小于Idyn。
额定短时发热电流试验的持续时间至少为1s,一次电流的有效值不得低于Ith。只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可以把动态稳定性试验与额定短时发热电流试验结合进行。
——试验的第一个最大峰值电流不低于,Idyn;
——试验在时间t、电流I下进行,(I2t)的数值不小于(Ith)2,并且t值在0.5 s至5 s之间。
6.4.3 电流互感器应按照GB 1208规定的方法进行匝间过电压试验,但是一次电流的有效值应等于一次电流额定值的1.2倍。
6.5 互感器(仪表则互感器除外)
互感器的温度应在规定负载下由试验确定。在试验时,保护装置应该置于电路中。
此外,如果互感器的负载没有专门规定,则互感器应在最不利负荷状态下进行试验,其中包括二次绕组的短路状态。试验时其保护装置应置于电路中。
6.6 蓄电池
下列型式检验适用于符合5.6规定的蓄电池。
6.6.1 绝缘电阻
6.6.1.1 试验条件:
a)至少采用100V的兆欧表;
b)断开蓄电池和外电路的连接;
c)注入蓄电池内的电解液须达到允许最高液位。
6.6.1.2 如果测量值满足5.6.2.7的规定值时,则认为绝缘电阻合格。
6.6.2 冲击试验
在正常运行中可能承受机械冲击的蓄电池应进行本项试验。其他蓄电池可不进行本项试验,但应按GB 3836.1—2000中27.3规定加“X”符号。
试验应用连接完整的蓄电池组进行。如果蓄电池结构相同但容量等级不同时,只需选取一定数量的蓄电池进行试验,以评价整个系列的性能。
6.6.2.1 试验条件
试验样品至少为两组,每组至少由两个充足电的新蓄电池组成。样品按使用状态连接,采用正常的安装方法或用刚性夹具固定在冲击机的安装平面上,安装须符合GB/T 2423.5中3.3条的要求。
冲击机应产生半正弦波,如GB/T 2423.5中图1所示.速度变化误差、横向运动以及测量系统应分别满足GB/T 2423.5中3.1.2、3.1.3和3.2条的要求。其加速度峰值为5gn。
6.6.2.2 试验程序
a)测量每个样品的容量;
b)试验过程中蓄电池按5小时率的电流放电;
c)每个样品还须进行15次独立的冲击试验,试验要求如下;
——在垂直方向连续进行3次冲击试验;
——在水平面上沿两个互相垂直的轴线各连续进行3次冲击试验。
d)重新充电后,再次测量每个样品容量。
6.6.2.3 判定标准
试验后,每个样品均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试验过程中电压没有突然变化;
b)没有明显的损坏或变形;
c)容量下降不超过5%。
6.6.3 蓄电池箱的通风试验
本试验的目的是考核蓄电池箱通风孔是否能排出箱内蓄电池释放出的氢气,使其氢气浓度满足要求。
6.6.3.1 蓄电池箱内释放出的氢气体积按下列公式计算:
氢(M3/h)=蓄电池数×容量(A·h)×5×10 –6
注:该公式只适用于纯氢气条件。当采用不纯的氢气时,应增加氢气的流量,使之足以补尝氢气不纯的影响。
6.6.3.2 试验可采用下列任一方法:
a)方法1:在蓄电池箱内安装其结构型式、数量和位置与实际情况相同的模拟蓄电池盒,且不改变原蓄电池之间的自然通风状态。
氢气可通过箱体上的注液孔或排液孔匀速注入,其流量按6.6.3.1公式进行计算。
b)方法2:蓄电池箱内应装有新的蓄电池,其结构型式,数量和容量与实际情况相同,并使蓄电池容量达到额定容量。
试验放电电流按下列公式计算:
6.6.3.3 试验应在没有明显通风的试验场所内进行。在试验过程中环境温度、蓄电池箱温度与蓄电池槽温度或模拟蓄电池盒的温度之间的温差应不超过4K,且上述温度应在15℃~25℃之间。
6.6.3.4 该试验应连续进行。在试验过程中须测4次氢气浓度,每次间隔时间不小于30min,每次测量氢气浓度不得超过4次测量值的平均值的5%。为保证测得数据的准确性,取样应尽可能远离注液孔和通风孔。
6.6.3.5 本试验至少进行2次。
6.6.3.6 所测氢气浓度不超过2%则为试验合格。
6.7 通用接线盒和分线盒
通用接线盒和分线盒装入全部接线端子,端子处于(可能出现的)“最不利状态”,端子用各端子规定的最大截面积的连接导线串联。各端子的连接导线长度等于外壳内部最大线性尺寸。连接导线在箱内按6组绑扎成束。
注:端子处于最不利状态是指通过额定电流时会出现最高温升的状态。
用端子额定电流通过串联电路,当达到稳定状态后,测量最热部分的温度。
对于所测温升情况下的允许最大消耗功率,刚串联电路在20℃±2℃时的电阻和端子的额定电流计算。
6.8 电阻加热元件和电阻加热器
下列型式检验适用于5.8规定的电阻加热元件和电阻加热器。
6.8.1 试验应在电阻加热元件的样品或试样上进行。对于加热电缆或加热带,试验应在长度不小于3m的样品或试样上进行,并应包括结构上的不均匀部分经受这些试验。除了另有规定外,下列试验应在10℃~25℃之间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6.8.2 样品和试样进行绝缘介电强度试验时,向先将有关部件浸没在自来水中30min,然后样品或试样先后进行a)和b)的试验。
a)试验电压(500+2UN)V(有效值),时间lmin,式中的UN为设备的额定电压;5.8.6所述的导电覆盖层完全浸入水中。试验电压加在加热导体和导电覆盖层之间,如果没有导电覆盖层,则加在加热导体和水之间。
当有两根或多根导体互相电气绝缘时,在每对导体之间施加电压,然后在每根导体和导电覆盖层或水之间施加电压。必要时,导体之间的连接应断开。
b)用500V直流电压(标称值)测量绝缘电阻。试样或样品的绝缘电阻至少为20MΩ。但是,对于电缆式或带式电阻加热元件的安装长度可能超过75m时,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5MΩ·km(例如,3m长的样品为500MΩ)。
6.8.3 电阻加热元件绝缘材料的热稳定性试验应将样品或试样在温度为(Tp+20)℃但不低于80℃的空气中存放4周,在温度—25℃~—30℃之间存放至少24h,然后按照6.8.2的a)和b)进行绝缘介电强度试验。
6.8.4 耐冲击试验应该在两个新的样品或试样上进行,试验装置如GB 3836.1—2000附录D的图D1所示,采用淬火钢质半球形冲头,冲击能量7J或4J,机械危险等级按照GB3836.1—2000的23.4.3.1的规定,但用符合CB 3836.1—2000的23.4.3要求的外壳进行保护的电阻加热器除外。
对于加热电缆或加热带,半球形的冲头用钢质圆柱形冲头代替,柱的直径为25mm,柱的长度大于电缆的直径或带的宽度,冲击方向与样品或试样的轴线垂直。冲击试验后,样品或试样应能承受住6.8.2的a)和b)的绝缘介电强度试验。
6.8.5 冷起动电流试验应将3个样品或试样敷设在位于恒温箱中的吸热体或散热体上进行,箱中的温度维持在制造厂规定的冷起动温度上,误差为土2℃。在冷态环境中对样品施加工作电压并且在通电的第1分钟内连续记录电流值。
6.8.6 特殊型式的电阻加热元件或加热器的试验应按附录C的要求讲行。
7 出厂检验
这些试验是对GB 3836.1—2000第24章的补充。
7.1 绝缘介电强度试验应按照6.1规定进行。
7.2 蓄电池的绝缘电阻测定应按照6.6.1规定进行。
8 标志
这些要求是对GB 3836.1—2000第27章的补充。增安型电气设备应增加下列标志:
a)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
b)旋转电动机和交流电磁铁的起动电流比IA/IN和tE时间;
c)测量仪表和测量互感器的额定短时发热电流Ith和额定动态电流Idyn.;
d)照明灯具所用光源的技术数据,例如额定值,必要时还包括尺寸;
e)通用接线盒和分线盒的允许最大消耗功率;
f)使用方面的限制条件,例如只允许在清洁环境内使用;
e)要求的专用保护装置的特性(例如,温度控制或困难起动条件),特殊供电条件(例如,变频器);
h)对于符合5.6的蓄电池,单体蓄电池的结构型式、电池数量、额定电压以及对应于设置“危险场所内不准充电”的警告牌。
注:蓄电池应附有使用说明书(维护说明)和充电说明.它们应包括所有必要的关于充电,使用和维护的说明。
说明书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制造厂或供货商的名称或注册商标;
——制造厂规定的型号标志;
——单体蓄电池的数量和蓄电池组的标称电压;
——持续放电时的额定容量;
——充电说明;
——涉及蓄电池安全运行的任何其他条件,例如,充电期间需要打开盖子,充电后为了排出后续逸出气体所必要的合盖前最小等待时间,检查电解液液位,注入电解液和水的特性,安装位置。
i)电阻加热元件和电阻加热器,标明温度TP。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由馈电网络供电的灯具的灯座和灯头
A1 安装有相应灯头的灯座应符合GB 3836.2—2000对I类或II类C级内部点燃不传爆的试验要求。
A2 安装有相应灯头的螺口式灯座应符合A1要求或者灯座中安装有符合GB 3836.2—2000对I类或II类C级内部点燃不传爆的结构和试验要求的并带有连动开关的隔爆小室。灯座内须采取防止灯泡自行松脱的措施。
螺口式灯座应满足6.3条灯头旋入和旋出转矩的试验要求。作为 4.3和4.4要求的例外情况,螺口式灯头所用的绝缘材料的级别须为I级并且应满足表A1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
A1 螺口式灯座和灯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电压U,V |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mm |
U≤60 |
2 |
60<U≤250 |
3 |
A4 除了A2和A3规定的灯座外,其他灯座和灯头或插头脚之间隔爆接合面的通路长度,在触头分离瞬间,至少应为l0mm。
附 录 B
(标准的附))
增安型鼠笼转子电动机——试验和计算方法
对于鼠笼转子电动机,应测定在额定运行时和转子堵转时的定子和转子温升。
对于额定功率超过160 kW(或者75kW,如符合6.2.1)的电动机,允许采用计算方法确定在额定运行和堵转状态下的温升。在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在相似的电动机上进行对比测试和模拟试验以作比较,以检查计算的正确性。
B1 定子和转子绕组在额定运行时的温升应按CB/T 755的5.2.7.1和5.2.7.2规定的方法确定;但GB/T 755的5.2.7.l的表须用表B1代替。
表B1 测量额定运行温度的断电后的时间
额定功率P,kW |
断电后的时间,s |
P≤50 |
30 |
50<P≤200 |
90 |
200<P |
120 |
B2.1 在环境温度下,堵转电动机后接入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的电源。
B2.2 通电后5s测得的定子电流为最初起动电流IA。
B2.3 转子导条和端环的温升,应采用热电偶,并应考虑温升速率,配合选用时间常数较小的测量仪表测量,也可用热敏元件以及其他方法测量,测量结果以各次测得的温度最高值为准。
B2.4 定子绕组应用电阻法测出平均温升。
B2.5 在低于额定电压下进行电动机堵转试验时,如无饱和效应,则测得的电流值应按与电压的线性关系换算出起动电流IA(见B2.2条),测得的温升按与电压的平方关系换算出堵转温升;如有饱和效应,则在换算时进行修正。
B3 电动机堵转时的温升计算方法
B3.1 电动机转子堵转时的温升,可根据焦尔效应I2R进行计算并应考虑导条和端环内产生的热量、鼠笼的热容量,集肤效应对导条内热量分布的影响以及铁芯中的热传导。
B3.2 电动机堵转时,定子绕组的温升△θ与时间t的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j——起动电流密度,A/mm2
a——材料的计算常数,
对铜绕组a=0.0065;
b——衰减系数, b=0.85(考虑到浸渍绕组的热传导)。
B4 tE时间按下列方法计算(见图B1:)
在图B1中,0C由4.7规定的极限温度确定,0A为最高环境温度,(一般为40℃),AB为额定运行时的温升。根据差值BC和电动机堵转时的温升速率(由测量法或计算法求得)就可以确定tE时间。
上述计算应对转子和定子分别进行。取两者中较小值作为电动机对应于相应温度组别的tE时间。
B5 为困难起动条件设计的电动机或采用特殊保护装置(如:直接监控绕组温度的保护装置)的电动机,应连同配置的保护装置一起进行试验。
B6 由变频电源供电的电动机和与其连接的保护装置应该通过试验确定在电动机和变频电源组合装置规定的工作条件范围内不超过相应的极限温度。
附 录 C
(标准的附录)
特殊结构的电阻加热元件或电阻加热器的型式检验
C1 电阻加热器的机械应力试验
挠性电阻加热器,例如加热电缆或加热带,如果不采用符合GB 3836.1—2000中23.4.3.1要求的外壳保护,应能承受C1.1和C1.2挤压试验和低温弯曲试验。
C1.1 挤压试验
样品应放在刚性平面钢质支撑物上。采用半球形端部总长度为25mm,直径为6mm的钢棒,向样品施加挤压力1500N,持续30s,不得冲击。试验时,钢棒应平放在样品上,对于加热电缆或加热带,它应跨放在样品上,棒与样品的轴线垂直。
C1.2 低温弯曲试验
用于弯曲试验的装置如图C1所示。安装有试样的试验装置放在—10℃或制造厂规定的最低温度下(误差±3℃)4h。取出后立即将试样沿第一个圆柱弯曲90°,接着沿第二个圆柱向相反方向弯曲180°,然后矫正到原始位置。弯曲循环进行2次,每个循环约需5s。
然后,试样应能承受住6.8.2的a)和b)的绝缘介电强度试验。
注:制造厂必须注明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但是,至少应注明弯曲半径的最小值和电阻加热元件允许弯曲时的温度值。
注:r——弯曲半径(制造厂规定的最小值)。
图C1 低温弯曲试验装置
C2 浸入式电阻加热元件或加热器
把试样或样品规定浸入液体中的部分浸入到自来水中50mm深(误差)mm,持续14天。然后试样应能承受6.8.2的a)和b)的绝缘介电强度试验。
注:此试验不适用于规定浸入水之外的其他液体或液体压力高于500Pa的电阻加热元件或加热器。
C3 具有吸湿性绝缘材料的电阻加热元件或加热器
气密部分应在温度为(80土2)℃、相对湿度不低于90%的环境中放置4周。擦干之后,试样应能承受6.8.2的a)和b)的绝缘介电强度试验,但可免去浸水。
在按照GB 3836.1—2000中23.2规定的说明文件中应规定制造方法和电阻加热元件或加热器所用的密封材料。
C4 极限温度试验
此试验按照C4.1、C4.2或C4.3规定的方法进行。
C4.1 按照5.8.11的保护装置进行保护的电阻加热器。
试验时施加电压应在设备相应的额定电压基础上提高10%,电阻加热器的电阻值不允许超过规定的数值(只允许负公差)。
注:按照5.8.1l保护器进行保护的电阻加热器,如果试验在没有保护器的情况下进行,只有当试验条件与工作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方可视为试验通过。否则,电阻加热器仅视为Ex部件,需要与配用的电气设备一起进行补充试验。
C4.1.1 监视温度保护器
保护器整定的最高允许温度应该在其他辅助调节装置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测定。但热惯性应予以考虑。
C4.1.2 监视温度和一个或多个其他参数的保护器
在测定最高温度时应计入监视其他参数的装置允许的最不利条件。
C4.2 稳态结构的电阻加热器
对于加热电缆或加热带,将长度为3 m~4 m的样品盘绕在隔热材料制成的盒子腔内,内腔应密封,并能承受产生的温度。盒子应有效隔热。热电偶应固定到样品上以便测量其最高表面温度。然后样品应在其额定电压十10%,初始温度为(—20土3)℃时通电直至达到热平衡状态为止。
应测量最高温度。
具有自限特性的其他电阻加热器应该在适当隔热的外壳内进行类似试验。
附 录 D
(提示的附录)
增安型鼠笼转子电动机——运行中的热保护
本附录为使用者选择保护装置提供指导性说明,主要是指与普通工业安装不同或需要对普通工业安装进行补充的措施。
D1 为了满足4.7.4的要求,可以采用符合D2条要求的反时限延时过载保护装置(例如,带有热过载继电器的电动机开关)。
D2 反时限延时过载保护装置应该不仅能够监视电动机电流,而且能当电动机堵转时在tE时间内断开电动机的电源。保护装置应给出表示继电器过载延时与起动电流关系的电流—时间特性曲线。
特性曲线应表示出从环境温度为20℃时的冷态开始测量的和起动电流比至少为3~8范围内的延时时间。保护装置的脱扣时间误差范围应不大于±20%。
D3 一般情况下,连续运行工作状态的电动机,包括容易起动和不频繁起动不会出现明显的附加温升,允许采用反时限延时过载保护装置。对于困难起动或起动频繁的电动机,则必须采用合适的保护装置,以保证不超过允许的最高温度。
困难起动是指按照本附录D2条规定的适用于正常运行条件所用的热过载延时保护装置在起动后达到额定转速之前就断开电动机电源的起动状态。一般情况下,如果起动时间超过1.7倍tE时间,就属于困难起动。
附 录 E
(提示的附录)
电阻加热器——附加电气保护
E1目的
该保护功能是对过电流保护的补充,用于限制由于异常接地故障及对地泄漏电流等原因产生的高温和可能的电弧。
E2保护方法
这将取决于保护系统接地形式(见IEC 60364—3:1977第31章的定义)。
E2.1 TT和TN系统
建议采用额定漏电(剩余)动作电流不超过300 mA的漏电电流保护器。建议优先选择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为30mA的保护器。该保护器在漏电动作电流时最大断开时间不超过5 s,并且在5倍额定漏电动作电流时不超过0.15 s.
注:在GB 6829中规定了漏电电流保护嚣的补充要求。
E2.2 IT系统
建议安装绝缘监测装置,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当绝缘电阻小于50Ω/V(额定电压)时断开电源。
附 录 F
(提示的附录)
常用绝缘材料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分级举例1]
绝缘材料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分级 |
绝缘材料 |
Ⅰ |
上釉的陶瓷、云母、玻璃 |
Ⅱ |
三聚腈胺石棉耐弧塑料、硅有机石棉耐弧塑料、不饱和聚酯团料 |
Ⅲa |
聚四氟乙烯塑料、三聚腈胺玻璃纤维塑料、表面用耐弧漆处理的环氧玻璃布板 |
注:其他绝缘材料的分级应按GB/T 4207规定的试验方法确定,还应考虑材料的耐电弧性能。
附 录 G
(提示的附录)
增安型高压电机结构和试验的补充规定
G1 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中大型增安型电动机结构和试验的补充要求。它适用于额定工作电压大于1.5 kV的电机。
G2 电机外壳的电位平衡连接
G2.1 对功率大于400 kw的电机外壳接缝应该在适当位置进行电位平衡连接。
G2.2 根据电机结构和额定值,制造厂应规定电位平衡连接的截面积、位置和结构。
G2.3 电位平衡连接的防腐蚀和防松脱措施应满足GB 3836.1—2000第15章的有关要求。
G2.4 在绝缘能保证阻断环流的地方,可不要求电位平衡连接。但是,对隔开的裸露导体应该采取适当的接地措施。这些零部件之间的绝缘应能承受l00 V(r.m.s)试验电压1 min无击穿。
G3 定子绕组绝缘系统试验
G3.1 完整的定子和电缆接线应进行下列试验,如能完全模拟完整定子的实际情况,允许用模拟试样进行试验。
G3.2 依次在各相施加1.5倍额定线电压(r.m.s)的正弦波试验电压3 min。电压上升速度最大为0.15 KV/s。试验时其他相应接地,所有裸露导体也应接地。试验期间绝缘不应发生击穿,在黑暗中用肉眼或仪器不应观察到放电火花或明显的电晕。
G3.3 定子绕组的相间和各相对地应承受10个3倍于相电压峰值的脉冲电压试验,公差范围为+3%~-3%。脉冲电压波形的上升时间在0.2μs~0.5μs之间,幅值在峰值一半以上的时间至少为20μs,但通常不超过30μs。试验期间,不应发生击穿成闪络现象。
G4鼠笼转子试验
G4.1 对于非铸铝式鼠笼转子应进行下列试验。
G4.2 鼠笼转子应该承受包括至少5次堵转的老化过程。笼的最高表面温度应该在设计最高表面温度(温度组别)和低于70℃之间循环。所使用的电压应不低于额定电压的50%。
G4.3老化试验后的鼠笼转子应该进行10次空载起动试验。试验时电机端子电压不能降至额定电压的90%以下。每次起动持续时间至少为1s。在各次起动试验之间应有时间间隔,使电机充分冷却。
试验期间,在黑暗条件下电机转子表面和空气隙中用肉眼或仪器不应观察到火花。
表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表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工作电压 U V |
最小爬电距离,mm |
最小电气 间隙 mm | ||
材料级别 I II IIIa | ||||
U≤15 |
1.6 |
1.6 |
1.6 |
1.6 |
15<U≤30 |
1.8 |
1.8 |
1.8 |
1.8 |
30<U≤60 |
2.1 |
2.6 |
3.4 |
2.1 |
60<U≤110 |
2.5 |
3.2 |
4 |
2.5 |
110<U≤175 |
3.2 |
4 |
5 |
3.2 |
175<U≤275 |
5 |
6.3 |
8 |
5 |
275<U≤420 |
8 |
10 |
12.5 |
6 |
420<U≤550 |
10 |
12.5 |
16 |
8 |
550<U≤750 |
12 |
16 |
20 |
10 |
750<U≤1100 |
20 |
25 |
32 |
14 |
1100<U≤2200 |
32 |
36 |
40 |
30 |
2200<U≤3300 |
40 |
45 |
50 |
36 |
3300<U≤4200 |
50 |
56 |
63 |
44 |
4200<U≤5500 |
63 |
71 |
80 |
50 |
5500<U≤6600 |
80 |
90 |
100 |
60 |
6600<U≤8300 |
100 |
110 |
125 |
80 |
8300<U≤1100 |
125 |
140 |
160 |
100 |
注:I类电气设备额定电压1140V的最小爬电距离和最小电气间隙值可用线性内插法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