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苍蝇乱飞、污水满地的车间里生产出来的棒冰您是否敢吃?记者日前随浙江省质监局检查人员深入到一些冷饮企业中抽查夏季冷饮质量时发现,一些小作坊违规加入防腐剂、着色剂、甜蜜素等,生产出来的“冷饮”让人实在不敢下口。
在嵊州市八里洋棒冰厂,记者看到,约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没有任何消毒设备,地面污水流淌,苍蝇在房间里乱飞。当检查人员要求查看生产设备时,竟遭到强烈抵制。
在嵊州三江街道藕塘边村一户三层楼民房里,3个工人正在生产白糖棒冰。生产车间里,废弃的纸屑和棒冰随地都是,蚊蝇乱飞。三个工人穿着塑料拖鞋,也没戴手套、口罩。一捆棒冰出来后,工人直接将其倒在桌子上,2个女工就用手直接把棒冰放在印刷纸上包卷起来。当记者问她们,这样做是否卫生时,她们却满不在乎地说,已经用洗洁精洗过手了。据了解,这家厂主要生产红枣、白糖、红豆、绿豆等品种的棒冰,主要销往农村,每天能卖出300多箱,以一箱40支计算,从这个小作坊每天流出万余支棒冰。出厂价白糖棒冰每100支10元、红豆每50支13元、绿豆每40支10元,由于价格低廉,因此在农村颇有市场。
检查人员告诉记者,这些企业在7月1日前肯定是要被关停的,因为这些小企业无论是生产环境和生产设备都达不到卫生标准。从7月1日起,冷饮包装上如果没有“QS”质量安全标志,产品将不能上市销售。
“QS”制度涉及三项核心内容: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制检验制度和“QS”标志制度。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必须进行产品出厂检验,合格后加贴“QS”标志,方可出厂销售。“QS”标志的实施提高了冷饮行业的准入门槛,如实施细则中有一条硬性指标,要求生产企业的产品冷藏必须在零下20摄氏度之下,而建这样一个冷库至少需要500多万元。对于这些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来说,仅一个冷库就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门槛。
随着夏季来临,省质监局对我省冷冻饮品的质量加强了监督检查,共抽查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舟山等8个市的68种产品,合格为44种,产品抽样合格率64.7%。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企业配料表中标注不完善,尤其是添加剂中的着色剂、甜味剂未标注具体名称;“脂肪”、“总糖”、“总固形物”含量不达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
杭州市质监局的杜威工程师告诉记者,造成冷冻饮品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企业对原材料没有进行专门检测,从原料验收、过程检验、产品出厂检验等方面做得不到位,有些企业对加入的混合添加剂根本不知道其具体成分。牛奶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使部分小企业偷工减料,使产品的脂肪蛋白含量不足。杀菌不到位、原辅料和设备有污染、空气环境的污染,使包装物细菌超标。
为此,省质监局有关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一要认准蓝色的“QS”标志,不要为冷饮食品“廉价”所动,尤其要小心街头摊贩自制的冷饮;二要注意冷饮食品包装是否完好,注意查看冷饮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量不要购买弯曲、变形的产品;不要过分追求冷冻饮品的外观鲜艳,颜色过于鲜艳可能是添加了过量色素,如有异味,则表明已变质。省质监部门表示,对检查中不合格的企业,将责令限期进行整改。从7月1日起,质监部门将加强监督检查,凡是达不到“QS”质量安全标准的,将一律不准其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