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国家认监委解读企业社会责任认证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去年底以来,境内外的一些媒体大量刊载有关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特别是"SA8000")的消息、评论和一些不切实际的说法。由于缺乏引导,使企业造成误解,似乎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就是"SA8000"认证、"SA8000"将成为新的企业管理的"潮流"。近日,国家认监委有关负责人指出,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并非SA8000,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证问题,应理性看待,积极应对。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兴起,它包括了对环保、劳工和人权的要求等,并由此导致了消费者的关注点由单一关心产品质量转向关心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劳动保障等社会责任多方面的内容。他们通过"购买权力"要求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改善加工工厂(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工待遇和对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另外一些涉及绿色和平、环保、社会责任和人权等的非政府组织以及舆论也不断呼吁,要求社会责任与贸易挂钩。迫于上述日益增大的压力和自身的发展需求,很多欧美跨国公司都纷纷制定可以对社会做出必要承诺的责任守则(包括社会责任),或通过认证(环境、职业健康、社会责任),以应对不同利益相关团体的需要。

近些年来,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企业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公司(零售商)在全球采购和定点采购时,往往通过工厂检查的方式对供货方的生产能力、规模条件及安全生产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判定。同时,对分供方和供应链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一些行业、地区、乃至全球性的行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制定了各自的守则。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统计,这样的守则已经超过400个。

对于同一家供应商和制造商,需要应对不同客户的守则的要求。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想争取到更多的订单就需要重复接受不同客户的工厂审核,甚至有的工厂一年之内接受超过30次不同客户的检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一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接受审核,一方面又要接受世界采购商不断压价的压力,企业发展步履艰难。因此,企业和消费者都希望制定一个类似ISO9000标准的、通用的社会责任标准,建立一套通用的评价机制,以减少企业负担。

社会责任认证的建立和发展
1997年,美国一家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 ,简称SAI)咨询委员会起草了一份社会责任标准,即"SA8000",并以此为评价依据开展认证活动。SA8000是以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的13个公约为依据制定的,所规定的社会责任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及集体谈判权利、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报酬和管理系统九个方面,主要是解决生产链/供应链的内部劳资问题。美国的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尚未承认SA8000标准。SA8000实施几年来,虽然引起了一些关注,但是截止到2004年2月,全球只有354家企业获得认证,其中中国企业54家。SA8000的影响远非媒体宣传的那样广泛,通过了SA8000认证也不能完全说明企业就履行了社会责任。

今年6月2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关于社会责任会议在瑞典召开,来自66个国家,包括33个发展中国家的355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邀请来自不同机构的代表发言,并回答提问,主要讨论社会责任的定义、应由什么机构来定义社会责任、实施社会责任应包括哪些主要元素等问题。

在整个会议的讨论中,虽然所有的代表都认为社会责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ISO应该在这个领域发挥作用,但多数认为目前ISO不应该制订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而应制订指导性文件。尽管目前对社会责任所涵盖的领域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ISO主要还是从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制定规范的问题,而并非只是参照SA8000。

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认证需要面对的问题
目前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开展第二方审核的现象较多,由认证机构实施第三方认证的主要是采用SA8000标准。SA8000是以劳工问题为突出特点的一个标准。由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普遍执行《劳动法》的同时,由于区域差异的原因,在工作时间、职工工资、福利保障及加班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不尽相同,一些企业工作环境及条件还有待改善。特别是加班的问题,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国外采购商在价格和交货期方面的越来越苛刻的条件,也是很大的压力。因此盲目宣传企业实施SA8000认证,会给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更多的困难。

经济发达国家采购商们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包括SAI制定的SA8000标准所规定的一些要素,有些我们可以认同,有些则不能认同。如SA8000标准中涉及的结社自由及集体谈判权利、歧视等要素绝不是简单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中国企业需要承诺的社会责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国外采购商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加工企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审核评价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部分采购商只对中国的企业有要求并且必须进行评审,而对于在其他国家的分厂则没有要求,如福建某企业在越南和柬埔寨的分厂,外商就从未去审核过。这已不仅是简单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我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国,大量出口产品为服装、纺织、鞋类、玩具、工艺品、运动器材、日用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我国外贸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而欧美国家正是提出和推动把劳工问题作为社会责任问题,试图与贸易挂钩的主要国家。因此,我国外贸出口行业需要对劳工标准问题,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等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

根据SAI规定,使用SA8000标准开展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需得到美国SAI机构的认可,现阶段SA8000的认证主要由经SAI认可的8家认证机构(国外机构)实施。通过认证的企业证书有效期三年,每半年复查一次,与其他管理体系认证不兼容,企业增加成本较高。到目前为止,我国出口企业因为没有通过SA8000认证而不能出口的事例尚未发现,但由于不能满足国际采购商的关于对加工企业有关社会责任的要求(通常是第二方评价或认证)而影响出口的情况时有发生。54张SA8000证书与获得ISO9001管理体系的约13万张认证证书相比,仅仅是个小数目,有些企业还有相当的盲目性。目前,我国政府和授权的认可机构尚未把此项认证工作纳入监管范围。

如何看待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应当对社会包括相关利益方承担一种责任,这是对社会应该做出的回报。因此可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的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表现,与世界发展到后工业社会、进入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迅速增多,也必然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的多方面更为广泛的关注。

中国在保护用工条件、规定劳工标准、保护劳工权益等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以"十六大"后新修订的《宪法》为标志,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关心,例如对"农民工"的重视就是一种体现。因此,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也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尽管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对劳工权益的保护方面有比较具体的规定,能充分体现对劳动人民的保护,但在现实生活中,违反劳动用工方面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还时有发生,有些还比较严重;一些企业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甚至发生恶性的安全与责任事故。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企业确有大量需要改进的方面,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从国情出发 妥善应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证
因此,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认证问题,我们应结合国情,按照政府引导、妥善应对、稳步推进、和谐发展的原则开展工作。政府应为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进行引导,使这项活动能够适应中国的国情,趋利避害,避免盲目随从。

企业社会责任是个系统工程,是中国社会和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仅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各个部门应联合起来,齐抓共管,促进中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应积极宣传中国有关劳工权益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情况,进一步促进《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企业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诚信意识。

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SA8000,目前在中国不宜推行SA8000认证。我们要认真研究SA8000中的合理成分,提出中国企业应当承诺的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尽快制定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技术规范,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依据。

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问题政府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舆论导向。在信息方面要为企业提供帮助,例如搜集国外采购商的最新采购要求等。同时发挥行业部门的力量和作用,为企业建立沟通和交流的渠道。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会议上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组,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衡数量参加,制定一个《社会责任指南》作为指导性文件,指导企业和社会的相关机构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我国对认证认可工作统一管理,国家认监委会后将会同有关部门就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技术规范)的制定以及如何开展认证等问题提出原则意见,同时积极参与和跟踪国际指南的制定工作。

作者:佚名 来源:国家认监委 发布时间:2004年10月2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