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跟随一名消费者试图找检验部门检验一箱奶制品中是否含有有毒物质以及一个消字号产品中是否含有激素,但即使这名消费者愿意掏钱,也没有一家部门肯对这些产品检验。(9月25日 《大河报》)
为了保证自己购买的是优质产品,消费者依据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商品上是否有“QS”标志。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明了的方法。但是随着一些有“QS”标志的产品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后,被发现是问题产品。消费者开始对“QS”产生了不信任感。
现在,消费者为了保证自己安全消费,愿意自费检测所要消费的产品,同时检验部门也有这样的条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的“买卖”应该能一拍即合。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检验部门顾及部门利益,却不对个人开放这一“检验”业务。
说来也奇怪,问题产品的曝光,都不是 “QS”的权威发布部门发现的,虽然他们手里有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权威发布”的公权力。反而是消费者“以身试药”,产生了严重后果后,问题产品才得以曝光。这个曝光过程,消耗了消费者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有甚者,付出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另外还产生一个严重的后果——权威部门在老百姓心里渐渐失去了应有的信任。久而久之,老百姓会对质检部门的公权力最终失望。
要知道,消费者是产品的终端购买者,让他们了解所购买产品的“实质”,才能提高产品在市场的成活率。所以产品在获得“QS”认证后,还需要消费者认证“QS”,才能为产品永久地赢得市场。
希望相关部门能考虑将消费者认证作为产品质量认证的一个钢性参数。产品质量认证过程中,不能仅有质检部门、生产商,还要有消费者的身影,让他们参与监督质检,这样做出来的质检报告才更透明,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