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3夜的刻苦攻关,72小时的紧急检测。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在应对“三鹿奶粉污染事件”中,共抽样检测各类含乳产品180余批次,快速高效地完成了以往需要近两周时间才能做完的工作量。
9月10日下午5点,院长蒋关明和平常一样,在下班前上网浏览一下新闻信息。一条“奶粉中含三聚氰胺导致婴幼儿肾结石”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对信息内容的浏览过程中,“奶粉”、“三聚氰胺”、“婴幼儿”、“肾结石”,一个个新闻字眼不停地在他脑中闪现,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起影响恶劣的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于是当即决定要成立一支有关食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技术攻关小组。片刻的思考后,他拿起电话打给了该院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主任朱顺达。
此时,朱顺达刚刚在北京完成了国抽任务回到杭州,一下飞机,就接到了蒋关明的电话,要求他立即组织人员开展有关食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的研究工作。
顾不得疲惫,也来不及回家,朱顺达马不停蹄赶到单位,立即组织人员开展检测方法研究工作。一支以3名博士为骨干,10余名中、高级技术人员为主力,针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技术攻关小组成立了。
由于国内尚没有食品中三聚氰胺相关检测方法,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为了能尽快研究出准确、科学的快速检测方法,技术攻关小组的成员们兵分数路,分头行动。
博士肖海龙吊着刚动过手术的受伤手臂,深入到奶粉生产企业中,了解奶粉产品生产配方、产品生产工艺过程,掌握生产一线的第一手资料,以便能更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
另一路技术人员四处联系,寻找三聚氰胺实样。当得知台州黄岩的一家化工厂生产,技术人员连夜驱车300多公里,带回了8公斤8种不同颜色的三聚氰胺实样。
大量细致入微的前期准备工作,使得检测方案顺利诞生。为了能验证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检测技术攻关小组还通过检索收集美国FDA检测方法,通过远程视频与国外食品安全技术专家,共同研究验证检测新方法。通过多次比对试验,食品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方法得到最终确认,而且检测一个批次产品只需要20分钟时间。
9月12日晚,别人都已开始享受周末,可检测技术小组成员们的检测工作却才刚刚开始。他们用新检测方法对市场中抽样的48批次奶粉产品进行三聚氰胺的检测工作。博士姜荷忙碌着,她顾不得自己当时还在医院中挂盐水的3个月大的小宝宝,一直坚守在检测一线;肖海龙忙碌着,他顾不得手臂上的伤痛,亲自上阵帮助技术员处理样品;朱顺达忙碌着,他全然忘记了连日来的奔波疲乏,把“家”搬进了办公室;蒋关明也同样忙碌着,他眼睛已布满血丝,但仍紧盯着检测仪器设备屏幕,随时了解掌握一个个最新检测数据结果。
24小时过去了,48小时过去了,转眼到了中秋月圆之夜。可检测技术小组的成员们却依旧忙碌在检测工作的第一线。一顿简单的盒饭快餐成了他们中秋节的“团圆大餐”。
9月14日凌晨,检测任务顺利完成。检测技术小组的成员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可没等他们睡一个囫囵觉,一个紧急的电话又将他们都召回到了实验室。原来9月15日,杭州市质检院又接到新的检测任务,要求在对奶粉产品三聚氰胺检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其他相关有毒有害指标,并将产品检测范围扩大到液态奶、含乳饮料等相关含乳产品,承担130多批次相关产品的抽检任务。
检测工作还在继续着。朱顺达办公室里那张用椅子简单拼凑起来的床,也不知道还需要睡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