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党和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并充分体验和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历史是继续前进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记录历史的脚印和时代的发展,本报从今日起,特设“改革开放 辉煌30年”专栏,从不同角度回顾和总结检验检疫系统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与成功经验,阐述改革开放对检验检疫广大干部职工产生的深远影响。
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一条贯穿祖国大江南北的大动脉,饱含着大陆人民对港澳同胞的深情,将供港活畜禽源源不断地从祖国各地运到深圳,再从这里输往香港。
40多年来,这条被香港同胞喻为“生命线”的大动脉,虽历经风雨,但从未停歇。驻守在深圳口岸的一代又一代检验检疫人,始终不渝地履行着为国把关的神圣职责,用他们的忠诚和汗水捍卫着这条“生命线”。
“三趟快车”的不解缘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正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物资紧缺、香港市场告急。为了保证香港市场的供应,1962年,铁道部、原外贸部联合开辟了分别从湖北江岸、上海新龙华和河南郑州北始发的“三趟快车”,满载着活畜禽,经深圳北站发运至香港。从那时起,深圳检验检疫人就与“三趟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我国农牧业生产水平还很低,供港活畜禽大多由农户分散养殖后由供销社收购出口,没有统一的疫病防控措施,卫生健康状况比较复杂,加上长途运输,一些猪、牛、羊出现残损甚至死亡。由于当时的检疫工具很简陋,一顶头盔、一根棍子、一支粉笔,就是检疫员的全部家当,检疫手段比较原始,供港活畜健康状况如何、是否有疫情、体重是否符合要求,全靠检疫员的一双“火眼金睛”。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检疫员就赶到位于笋岗的深圳火车北站检疫现场,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实际上,“三趟快车”并不止3趟,高峰期多达10来趟,检疫员一天要检疫几千头甚至上万头猪牛羊。畜禽专列分为两层,层高不到1.4米,检疫员必须钻进车厢里,弯着腰在活畜堆里挤来挤去,一头一头“望、闻、问、切”。夏天,车厢内温度高达40~50℃,热烘烘的尿氨气熏得眼睛都睁不开;冬季、雨天更麻烦,在车厢里前呼后拥都是大肥猪、活牲口,检疫时汗水湿透全身,一钻出车门,寒风又吹得人浑身发抖。
“最难爬的是猪车,车厢内气味大,猪叫声刺耳,猪跑动翻起的粪便不时溅到脸上、身上,上层流下来的尿水还常常从脖子流到背上。40节车厢检疫下来,浑身臭气熏天。”当年的“检猪倌”回忆道。一年365天,除了大年初一香港休市能放假之外,检疫员天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由于火车到站时间不准,不少货车大都半夜到达,检疫员有时只能住在车站旁,火车随到随检,上班时间跨度很大,经常从白天忙到半夜。
当时深圳北站检疫办公用房很简陋,没有地方可以洗澡、换衣服,在等候下一趟列车的空暇,检疫员只能用铁路旁的自来水洗洗涮涮,办公室内常年都是臭味,大家都开玩笑互称是“臭”医师。改革开放后,检疫办公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登车检疫的制度则一直延续至今。
赶猪过桥成“风景线”
改革开放前,除了用“三趟快车”运输供港活畜禽外,还有一部分活畜经深圳文锦渡口岸运往香港,用鞭子赶猪过桥是当时文锦渡口岸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当时还没有深港两地运货车,供港活畜运到文锦渡口岸后,要用鞭子将活畜赶过连接深港两地的桥梁,香港方面在桥的另一端接货。
“赶猪过桥可热闹了,猪嗷嗷叫,不肯下车,一车猪要全部过到对岸需要不少时间。”当年的文锦渡“检猪倌”说。
改革开放不久,香港文联公司的货柜车经审批允许进入内地运载货物输港,从此,赶猪过境成为历史。
改革开放初期供港畜禽的品种还比较单一,主要是猪、牛、羊、鸡、鸭、鹅,没有规模养殖。改革开放后,一些香港人开始尝试在深圳投资兴建活畜禽养殖场,自此开启了内地活畜禽养殖规模化的时代。最早的供港活禽养殖场从鸡苗、饲料、疫苗等全部靠香港引进,养殖技术、管理方法也从香港带过来。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内地活畜禽养殖技术已突飞猛进,香港活禽养殖场所需的鸡苗、疫苗、饲料等绝大部分改由深圳口岸输出,最高峰深圳供港活禽养殖场高达320多家,供港活畜禽早已从向农民收购改为全部来自供港注册养殖场。由于养殖技术的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后,内地供港活畜禽品种、数量均有较大改变,特别是供港活禽由原来的鸡、鸭、鹅3个品种增加到高峰时的21种,数量也从1960年的856万只猛增到高峰期的5000万只。
科学守护把关严
时过境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内地供港物质越来越多地通过公路运抵深圳,从陆路口岸运往香港,“三趟快车”基本上停止了供港活畜的运输,但深圳检验检疫人对供港活畜禽的检验检疫工作并未停歇,确保香港同胞吃上“放心肉”的浓浓情意从未间断。
1997年3月,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前夕,香港发生了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死亡事件,在香港社会引起恐慌,同年12月24日,香港政府开始停止所有鸡只进口。
在此危机时刻,原深圳动植物检疫局紧急成立领导小组,从下属各口岸局抽调数十名动检业务骨干,对辖区供港活禽养殖场进行了“地毯式”巡查,并积极与港方商讨相关事宜,经过多方努力,1998年2月7日香港恢复了内地活禽供港。随后,深圳局建立了一套从注册备案、隔离检疫、实验室检验、监装及离境检疫等各个环节的紧密型供港活禽检疫监管体系。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禽流感疫情,危机四伏,但深圳局管辖的供港活禽养殖场没有一家发生疫情,经深圳局检验检疫合格的供港活禽没有一批发现禽流感疫情,香港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非常感谢。香港多家媒体来深圳采访后也非常感叹:“香港人很幸福,内地把最好的活畜禽供应给了香港!”
近年来,深圳局对供港活畜禽构筑了更为严密的检验检疫监管防线。深圳局新一届党组提出了“以高科技手段构筑供港动植物及食品安全”的新理念,并加大了对实验室和科研人才队伍的投入力度。
如今的深圳局各大实验室已今非昔比,窗明几净,设备精良,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科研水平位居系统前列。而负责供港活畜禽检测的动检实验室也早已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检测手段、技术水平均比改革开放前有了质的飞跃,专利技术、科研课题获奖无数,多个科研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少检测技术及自主研发的试剂在全国普遍推广。在今年3月举行的首次深港动检实验室比对中,深圳局兽药残留、禽流感、口蹄疫、新城疫等的检测技术让香港专家交口称赞。香港专家甚至表示,深圳局的检测方法明显优于港方,港方将在今后的检测工作中引用和借鉴。
岁月如歌,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流逝,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也总能成为人们心头抹不去的记忆。如今,“三趟快车”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赶猪过桥”也永远定格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供港活畜禽这条“生命线”虽已历经40多年,但它依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焕发着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