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厦门检验检疫事业改革发展30年回眸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神州大地从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3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共和国蒸蒸日上的前进脚步,厦门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厦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谱写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辉煌篇章。

  第一乐章 巨 变

  执法监管体系不断完善。30年来,厦门局从以关注产品品质为主延伸到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和反欺诈的领域,从单一的口岸检疫查验发展到风险分析、媒介调查、疫情监测、海陆空口岸立体监管等多种方式,构建了应急处置、质量承诺、业务稽查等一系列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了从源头监管开始,集多种手段和方式于一体的立体化综合执法监管体系。

  国门把关作用日益突显。30年累计受理检验检疫货物440多万批1650多亿美元,检疫出入境船舶、飞机分别达14.66万艘次、14.36万架次,从中检出不合格商品1.6多万批20多亿美元,截获动植物疫情1万批次4.5万种次、病媒生物1011批503.87万只;检疫出入境人员2502.19万人次,查出艾滋病47例、梅毒等性病256例、乙肝、肺结核等其他传染性疾病18743例。进出口商品质量逐步提升,1998年与1989年相比,出口商品批数、货值不合格率分别下降1.77和1.36个百分点,进口商品批数、货值不合格率下降10.72和18.36个百分点。近十年来出口商品合格率均保持在96%以上。

  服务海西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30年来,厦门局通过综合应用认证认可、预警通报和技术培训等手段,在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大显身手,共有2500多家次企业经评审推荐获得世界各国产品注册、认证,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通过检出不合格商品对外出证索赔、外资财产价值鉴定、产地证签证、信息化等业务,为各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多亿美元。

  对台窗口地位逐渐提升。30年,福建从昔日的海防前哨变成两岸交流“黄金驿站”。厦门局认真贯彻中央对台工作方针,立足对台区位优势,主动服务两岸经贸发展和人员往来,促成了厦门台商投资企业获取全国首张ISO9000证书,“两门”实现50多年客运直航零的突破,七年后客运量达26124航次、3127718人次,厦门口岸进口台湾水果由一片空白跃升为大陆首位、累计进口量5126吨,厦门港在开通两岸集装箱船舶直航10年内吞吐量达到300多万标箱。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30年来,厦门局拥有的综合办公用房从建筑面积不足4100㎡增加到64300多㎡;在机构设置上实现了“三检”合一、政企政事分开,并从县团级升格为正厅级、从地方事权转为中央垂直管理,辖区覆盖厦漳两市14个行政区8个港区。在职人员从1978年的81人增至686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81.0%,高中级职称人员达到47.7%。拥有3个国家质检总局重点实验室,8个区域性中心实验室。信息化网络建设日益完善,由20条通讯网络构成的高宽带、高可靠性城域网和所有分支机构、国家质检总局及电子口岸平台互连互通,网上运行的各类管理系统将近30个。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30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集体55项次、个人59人次,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集体129项次、211人次,有国家级青年文明号3个、省市级5个,省级巾帼文明岗1个、市级2个。经市民票决,厦门局当选全市政风行风建设十佳,漳州局也被推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首选单位。

  第二乐章 经 验

  王安石有诗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30年来,厦门局在发展中始终注意把握自身定位,不断调整站位,铁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谱写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第一站位:

  瞄准海峡西岸科学发展的总目标,坚持依法把关,认真履行检验检疫神圣职责。

  我们打开了窗户,苍蝇就可能和新鲜的空气一起飞进来。在海西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目标之下,检验检疫是一道重要的门户,是维护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秩序的“啄木鸟”。作为总局派驻福建两个直属检验检疫机构之一,厦门局首要任务是捍卫国门安全,严防不合格商品和疫情疫病、有毒有害物质传入传出。

  30年来,厦门局严守国门,把人民利益高高举在头上,迅速应对境内外发生的二噁英、疯牛病和口蹄疫等食品安全事件及疫情疫病,在国门上筑起了一道道防线,不少案例震动中外,堪称经典。1984年8.4万台日本进口欧丽安彩电和录像机被查出重大质量隐患;2004年5.9万吨含有红色种衣剂的巴西毒大豆被退运,成为建国以来我国首次成功退运的国外大宗粮食。还有1985年日本进口HU226型大客车不合格事件、1993年罗马尼亚进口钢材不合格事件、1994年乌克兰进口钢材不合格事件,等等。

  在引进外资过程中,不少外商以设备实物进行投资。但极个别不法商人出于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在以进口设备作价投资时,以少报多、低价高报、高价低报、以旧报新、以次充好,严重损害了中方利益。为此,厦门局自1993年起,根据有关规定开展外商投资财产价值鉴定,挤出虚假成分,保护国家和投资各方的利益,维护投资秩序,促进了引进外资工作的健康发展。

  由于国内生产性原料紧缺,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陆续从国外进口废物原料,一些国家以此为名,把洋垃圾偷运入中国,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厦门局从1995年开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强进口废物原料的检验检疫,有效地阻止了“洋垃圾”从厦门检区进入。

  非典和禽流感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机制应运而生,厦金航线建成祖国大陆海上客运口岸首个负压检疫隔离室,许多干部群众奋勇向前、舍身赴难,在保国安民中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

  在此期间,许多把关新领域得以依法拓展,口岸风险预警机制得以健全完善。如:实施了登革热、艾滋病、炭疽病毒等重点传染病监测,所有口岸货物堆场、码头实行卫生许可,高崎机场、厦门邮轮中心也拉开了国际卫生机场、国际卫生海港创建序幕。又如,拓展了货物检疫、装载容器和包装物检疫、运输工具检疫、旅客携带物检疫、邮寄物检疫、进境集装箱集中消毒、来自疫区的船舶飞机消毒等业务。2005年3月底,会同厦门市农业局用一个月的时间全面铲除了危险性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2006年,与厦门市农业局联手首次查出刺桐树上的刺桐姬小蜂疫情。

  第二站位:

  适应厦门检区全面开放的高起点,坚持以质取胜,促进外贸扩大出口。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拓展对外开放领域,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外经贸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广东两省互为我国泛珠三角区域外贸发展的领头羊。2007年福建省进出口总值为744.6亿美元,增长18.8%,占泛珠三角区域9省区的9.7%。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实现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厦门局深刻把握检验检疫与对外经济发展之间的荣辱与共关系,在引导质量兴企、质量兴业等方面狠下工夫。

  一是狠抓源头管理。从1984年开始对出口商品实施质量许可制度,对出口食品厂、库实施卫生注册登记制度;1987年,对重点出口企业派驻质量监督员;同年10月对厦门市部分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实施认可检验员制度。1989年,对经检验合格的出口商品加施商检标志。1992年,对出口商品实行分类管理制度。2000年,在出口水产品企业中推行HACCP计划。2001年,针对欧盟、韩国等屡屡对我出口水产品采取技术壁垒的形势,从产区和养殖环境、用药的监控、原料的检验到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等环节进行层层把关,确保出口产品的品质、卫生及其他各项指标符合要求。2002年,对辖区内供出口的水产养殖场实行备案管理,建立用药登记制度;对出口蔬菜种植基地实施登记备案制度及专职植保员培训考核制度。2005年,对出口蔬菜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对出口茶叶,在全省率先开展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备案。2008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以地方政府为质量责任主体的出口蜜柚区域化联动管理新模式。

  二是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从1993年开始,在出口商品生产企业中率先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此后,有关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推广应用工作也相继开展,各种体系认证在相当长时间内引领风潮,使出口企业生产管理走上规范化的轨道,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用好用足各种优惠政策。从1979年开始开展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业务,通过持续开展普惠制优惠政策的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应用普惠制政策的主动意识,为企业赢得了经济效益。积极推动出口免验工作,辅导帮助厦华电子、厦门金龙汽车、厦门三圈日化等3家公司的产品获得“出口商品免验”资格。积极开展对外注册推荐工作,促进了符合进口国要求的企业拓宽外贸出口渠道。

  四是帮助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2005年针对欧盟出台的“两指令”和RoHS指令,及时召开宣传贯彻大会,向企业介绍指令的有关知识,让企业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2006年,为应对欧盟两指令和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专门成立了应对领导小组,帮助企业从源头上有效控制RoHS指令有害物质和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卫生安全质量。2006年,与厦门市贸发局共同成立了WTO/TBT-SPS厦门工作站,即时发布预警信息。2007年又针对欧盟REACH制度、RoHS指令、EUP指令连续多次举办培训班,同时向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反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五是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2007年,针对国外一些新闻媒体对“中国制造”的恶意炒作,从8月份开始,按照总局和福建省政府关于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举全局之力,全面开展厦门检区进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圆满完成了“六大任务”,达到了“八个100%”的目标。2008年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从3月份开始,又开展了部分重点产品质量的专项整治行动,提出要完成“五大任务”,达到“八个100%”的工作目标。

  第三站位:

  把握厦门特区时代先锋的大背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执法把关体制机制转变。

  厦门经济特区自创立始,即肩负着“试验田”、“窗口”和“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厦门检验检疫机构紧跟特区快速向前的步伐,发扬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创新,按照“提速、减负、增效、有效监管”的大通关建设要求,以及国家质检总局支持海西建设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特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检验检疫执法把关机制。

  30年来,检验检疫监管重点由原来批批检验检疫,逐步向涉及健康、安全、卫生、环保、反欺诈以及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重点对象上转移。针对国外疫情、有害生物和进出口商品质量情况,区别不同监管对象和监管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检验检疫监管的有效性。因应形势变化,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在不同领域进行了改革创新。

  在“三检”合一以前,原来的商检、动植检、卫检机构为了方便企业,提高通关效率,分别采取了一系列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的措施。1987年,在出口生产企业实施认可检验员制度。1992年,对出口商品实行分类管理。1993年,允许部分商品由检验部门代理报检、制单;部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商品允许集中报检;对经审批的检疫物,在审批有效期内多次出口的,可凭审批单办理核销手续,做到一次审批、多次核销进口。1995年,对出入境船舶实施电讯检疫制度。1996年,对集装箱货物卫生检疫申报实行电脑预录入、电脑联网管理。“三检”合一以后,检验检疫业务改革持续跟进,赢得了地方政府、广大进出口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00年,实行先报检后报关的新的检验检疫通关制度。2002年,对出口商品实行风险管理,对高新技术企业试行“绿色通道”制度;对保税区所有空运进口货物实行从申报到检验检疫的“一门式”服务。2003年,对进境散装石材实行提前集中检验检疫;对特别贸易方式的入境货物,全面推行“一门式”管理;对会展物品实行了集中报检、到会展现场集中检疫检疫;对国际旅游船试行随船检疫工作模式。2004年,对列入一、二类管理的企业及其产品实行出口货物电子审单快速核放系统管理。2005年,在东渡港区全面推行进境非法检货物木质包装现场查验制度,对厦门国际机场入境旅客的携带物,实行“人、机、犬”全方位立体查验模式。2006年,对业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检验检疫业务管理与执行相分离。2007年以来,在东渡港区,对进口大宗化工、轻纺、机电、食品及动植物产品全面推行“港区查验为主、周边堆场查验为辅”的集中查验模式;为支持地方重点项目建设,对友达光电、达运精密、柯达图文影像等新设立项目以及古龙罐头等改扩建项目,相继推行了项目管理,对福炼一体化工程、太古飞机、明达PVC等工程也提供了特事特办的通关便捷。

  在建立关检、贸检、检检协作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种大合作体系。与福建局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与贵州局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与江西局签署了海铁联运检检合作备忘录、促进江西柑橘出口合作协议,与厦门海关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签署关检全面贯彻落实海关总署和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建立关检合作机制的备忘录》的合作协议,在2007年联合开展了出口无纸化通关单联网核查试点工作。与福建省外经贸厅、漳州市政府先后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随着对外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于提升机关和窗口部门办事效率的呼声持续高涨。厦门局通过开展行风建设,全面改进机关作风,提升办事时效。1986年制定了检验签证流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检验、签证期限。1992年向社会公布了主要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时限,接受社会的监督。2001年各窗口部门向社会推出了服务承诺制,坚持6天工作、7天服务,对国际航行船舶办理进出口岸检疫手续和公估业务实行24小时服务。2007年,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在东渡联检报关中心、海沧联检报关中心、空港货运联检报关中心和快件中心实行每周7天工作制。此外,对于在厦门检区举办的中国投洽会、漳州花博会、台交会等各种展会,采取了设立参展客商检疫专门通道、优先办理通检手续、在展会现场设立检验检疫咨询台等一系列便利措施,为参展客商提供优质服务。

  第四站位:

  立足海西对台区位优势的独特性,坚持先行先试,服务祖国统一大业。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贸交往和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联系十分密切,日益成为对台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30年来,厦门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对台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以及总局出台的各项推进闽台交流合作的措施,努力做有利于台湾人民、有利于两岸关系、有利于中华民族振兴的事情,在对台检验检疫工作中本着“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特事特办、简化手续、快验快放”的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真心诚意服务台胞,入情入心做台湾人民工作。

  一是做好厦金航线的把关服务工作。自2001年厦金航线开通以来,开展创建厦金航线“平安无障碍通道”活动,会同厦门市台办、红十字会、相关医疗单位建立了台胞生命救助绿色通道。对“两门”航线包裹实行风险动态管理、随到随检,确保监管到位、快速通关。从2007年2月份开始,作为全国第一个试点单位,率先在厦金客运航线、厦门空港实施常态下入境免收《健康申明卡》新的健康申报模式,简化了查验手续,加快了旅客通关速度,提高了检出率。

  二是做好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市场的把关服务工作。对于这个全国唯一的对台小额贸易市场,厦门局专门制定了出入境货物检验监管规定,采取既严格监管又便利通关的措施,促进了对台小额贸易的发展。对从大嶝直供金门的蔬菜实行“提前报检、加班抽样、快速进行农残和病虫害检测、快速通关放行”等措施,确保金门同胞吃上放心菜、新鲜菜。

  三是做好台湾水产品和农产品进入大陆的把关服务工作。对台湾输往厦门口岸的水果、花卉、种苗、自捕鱼等农产品开辟“特别通道”,做到进境检疫审批、受理报检、现场检疫、实验室检测、出证放行“五个特别快速”。认真做好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海峡两岸(漳州)花卉博览会及农业合作洽谈会服务工作。

  四是做好两岸直航包机的把关服务工作。专门制定了两岸包机检验检疫工作方案,采取在旅检通道专门开辟2个“直航检疫专用通道”,“通检引导员”用普通话、闽南话指导台胞填写检疫申明卡,快速办理检疫手续,快速通检等服务措施,做到人员到位、预案到位、服务到位。

  五是积极开展对台政策研究。为了适应两岸经贸发展和人员往来的需要,以先行先试的勇气,针对对台检验检疫工作的特殊性,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完成了总局立项的课题研究,就进口台湾优良种苗、台湾旅客携带物、台商参展的农产品、出口到金门的蔬菜等方面的检验检疫问题,积极主动向总局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可操作性的方案。出台了《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对台往来检验检疫若干便利措施》,得到社会的好评。

  第五站位:

  苦练口岸技术执法把关的基本功,坚持科技兴检,打造事业持续发展的广阔平台。

  检验检疫部门是依靠和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监督管理的执法把关部门,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检测需要。30年来,厦门检验检疫向着科技兴检的制高点迈出了一个个坚定步伐。

  一是坚持不懈地狠抓实验室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80年代初厦门局就把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定位在国家标准,并努力向国际标准看齐。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按照ISO/IEC17025导则进行科学管理。30年来,科技主管部门从无到有,又从功能合并到独立设置,一线科研部门也从相对分散向机构重组转变,由此催生了厦门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二是全领域提高信息化水平。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计算机网络建设,历经20多年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8个传输速度达100M的以太局域网,构成了全局计算机城域网络系统。2000年,CIQ2000综合业务计算机管理系统上线运行。此后,在业务领域先后推广应用电子报检、电子签证、电子转单系统、出境货物直通式电子报检系统、检验检疫快速查验系统(海港版)、电子监管系统、出境货物电子转单手机短信申报系统、国际航行船舶检验检疫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产地证管理系统等10多个系统,在行政管理上也开始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工资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等系统。信息化管理已基本涵盖各工作领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三是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制标。无论在检验检疫标准的制修订、检测技术方法的研究,还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上,都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承担了国家质检总局和省市下达的各类科研和标准制修订项目16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1项。在罐头平酸菌检验方法和防治方法的研究、转基因产品检测、苏丹红检测、赤潮藻监测、口岸核与辐射检测设备研制等领域,都走在全国先进行列,有的居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六站位:

  树立检验检疫执政为民的正确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改革发展30年来,厦门局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把好关、服好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坚持用先进正确的理论武装干部队伍。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不懈地抓好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先后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管理服务年”教育活动、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纪律教育月活动等,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是坚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积极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坚持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开展全员警示教育活动,以4·20特大走私案以及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作为反面教材,强化干部职工的防范意识。认真执行检验检疫人员十不准规定。为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率先推出自由裁量权防控试点。实施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离任审计和巡视制度,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收入申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配偶、子女从业规定等廉政措施。向分支机构派驻纪检组长。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监督职能,对计算机、办公家具、仪器设备等政府采购行为以及基建装修工程、汽车维修、汽车保险招投标、报检员考试等进行监督。

  三是坚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国检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广大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大力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文明窗口、文明机关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向社会推出了服务承诺制,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在外经贸企业聘请行风评议代表,加强对行风的监督。

  四是坚持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建设。从环境、政策和管理方式方法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良好的机制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使人才真正体会到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细微的人文关怀,营造人才展示才华的良好环境。开展处级领导干部和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对敏感岗位、重点岗位的干部不断进行岗位交流。树立干部责任意识,大力推行绩效考核制度,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观念,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集体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明显加强,办事拖拉、互相推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不良现象明显减少,全局上下呈现出团结奋进的良好精神风貌,检出率明显提高,事业发展后劲明显提升。

  第三乐章 启 示

  启示一:改革开放是检验检疫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源泉。厦门局30年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说,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来源于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才使得福建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又好又快的良好势头,从而为检验检疫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启示二:改革创新是检验检疫事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贸易新形势下要不断提高检验检疫执法把关有效性,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潮中要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两岸经贸往来的能力与水平,在检验检疫发展变革中要妥善处理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创新。尽管改革创新意味着割舍,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对固有思维和模式的冲击和挑战,但30年来,厦门局凭着对改革开放的深刻认识,紧紧抓住中央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立足自身实际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探索并创造了多个全省乃至全国“率先”,不断提升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和变化。3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坚持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与问题,为科学发展铺平道路;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不断完善检验检疫执法把关机制,提高工作效率,赢得发展先机。

  启示三:科学发展是检验检疫事业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30年来,厦门局在加快推进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发展认识,调整发展思路,完善发展决策,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大局,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的理念,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实践表明,只有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改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找准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定位,做出符合科学发展的正确决策,才能开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启示四:和谐发展是检验检疫事业快速发展的宗旨体现。30年来,厦门国检始终坚持把“统筹兼顾、和谐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按照“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增强检验检疫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的理念,努力发挥质量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作用,全力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创新行政管理机制体制、强化内部管理、加强能力建设等措施,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与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机关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检验检疫机关,营造干事创业和风和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环境,持久地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整体优势和强大合力。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创造性地统筹好各方面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成效,才能最终实现检验检疫事业的跨越发展。

作者:陈建良 郑雨茹 吴琼 黄柏山 姚丽贤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0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