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标准化定居使阿勒泰牧民过上新生活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千百年来,草原的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艰苦、贫困、文化落后的梦魇、草原生态的破坏,和现代生活是那样格格不入。但记者7月下旬来到阿勒泰地区,看到这里已是另一番景象。一个个牧民定居村、一户户喜洋洋的新牧民。标准化牧民定居,使阿勒泰牧民一步跨入新生活。

  历史的责任

  阿勒泰地区的牧民定居,是依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大背景的。采访中,地委书记张汉东对记者说:“党中央号召全国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它是全社会的全面小康,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也不仅是大部分人的小康。我区牧民由于落后的游牧生产方式,使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阿勒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要让牧民改为定居和采用先进生产方式,从而与全地区各阶层人民同步进入小康,这是党和人民政府的历史责任。”

  阿勒泰是我国著名的牧区。截至2007年底,共有牧户近3万户、牧民近14万人。但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上,牧民一千多年来一直沿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年年随着大雪进退,举家转进各季草场,每年跋涉几百公里。

  游牧使畜牧生产力极端低下,形成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富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新意记得童年时的一位邻居,在“冬窝子”(冬季草场)放牧时遇到大风雪,所有羊都被大雪埋死。邻居死里逃生赶回家时,手里只提着一条马鞭子。至于牧民文化发展就更落后了。学校和医院依靠马队随着牧民转场,称为“马背学校”、“马背医院”,人们只能在那里接受最初级的教育和医疗。长年累月游牧破坏草原生态。阿勒泰地区行署副专员戴建新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阿勒泰只有1.6万户牧民,如今已有2.5万户,目前阿勒泰地区可利用草场退化面积已达70%,其中严重退化面积40%。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牧民定居。到2007年底,阿勒泰牧民已定居8914户、42998人。占牧民户数、人口的32%。今年地区计划完成1150户,但一些县(市)自加压力,使全地区实际可完成1444户。

  实现定居的牧民眼下和当地各民族群众一样,过上美好的生活。巴哈·卡斯力汉童年随家人游牧,通过随牧的“马背学校”认了字。如今定居在福海县阔克阿尕什乡齐巴尔窝依村。7月记者来到他家,他正在帮新的定居牧民盖房。三个孩子中,两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家里沙发、电视、冰箱、洗衣机俱全。“当年我们拉着毡房到处跑,如今我们住新房。”这是巴哈和记者告别时说的话。

  在富蕴县杜热乡拜格托别村一个牧民定居新区。记者中午到这里时,看到这个300户的大村几乎家家闭门,只见到少数老人、妇女和儿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吾依木汗·努尔汗告诉记者,今年大旱,全村劳动力大部分去地里抗旱了。“我们现在不但有牛羊,而且种地。眼下虽然遭大灾,但我们响应政府号召努力抗旱,争取减产不减收。”

  牧民定居难点何在

  牧民定居有“推动牧民致富、促进文化教育、恢复草原生态”三大特征,因此是阿勒泰牧区影响深远的德政工程。但该工程历数十年,真正收到成效却在近几年。以前虽然也把牧民聚来,为他们盖了房、修了路,但多数牧民依旧四季转场,冬季只留下老人孩子在住房留守,“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牧民定居仍未实现。

  牧民定居,难点何在?用阿勒泰地委书记张汉东的话说,盖房修路只为牧民提供生活和文化条件。不解决牧民冬季饲草供应,牧民就要进冬草场放牧,“冷季舍饲”的定居就是空话。

  为保障牧民定居的冬季饲草,阿勒泰汲取多年定居工作的教训,不但要给定居牧民一定数量的人工草地,而且要有良好的草地建设。记者在阿勒泰市阿拉哈克乡窝依玛克村、富蕴县杜热乡拜格托别村、福海县阔克阿尕什乡齐巴尔窝依村看到,定居牧民无论草场或农田,都是土质良好、土地平整,沟渠配套,一般达到每户牧民50亩。

  在以“具有良好农业生产力的土地保障”的条件下,阿勒泰实行“五有五通”的标准化牧民定居工程。即:有60平方米以上、符合抗震安居工程要求的住房,有50亩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的饲料地,有暖圈等农牧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有学校,有一栋集会议室、文化室、卫生室于一体的办公场所;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在定居牧民巴哈·卡斯力汉的家里,记者亲眼看到他家的彩电正在播放民族语言的奥运火炬传递。

  然而凡为大事,常常不会一帆风顺,困难在所难免。牧民定居,难在何处?阿勒泰地区行署副专员戴建新认为有“明暗两项”:“明处在于水、暗处在于钱”。他向记者说了一个“路线图”:牧民定居的关键在草(冬季饲草供应)、草的关键在地(有人工饲草地)、地的关键在水(人工草地需要灌溉)、水的关键在库(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库的关键在钱(水利投资)。戴建新说,阿勒泰土地很多,水资源也比较丰富。但因水利工程不足,使阿勒泰的地表水资源常常作为洪水白白流走,供应农田反而不多。

  但水利工程投资动辄数亿。阿勒泰作为落后地区,确实没有这个能力。

  迎难而进促定居

  阿勒泰的牧民定居,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

  对横在“牧民定居”前面的巨大的资金障碍,阿勒泰地委书记张汉东对记者说:“根本的解决,是靠我们自己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除此之外,上级的资金支持,以及牧民自己的一定支出,也是补充。”

  阿勒泰牧民定居的资金结构大体分为水利建设、定居工程、畜牧业建设三部分,这些都需要巨大的投资。

  对牧民定居巨大的投资需求,阿勒泰先要自力更生。张汉东说,除了水利工程投资,其余都尽量通过阿勒泰财政和牧民支出解决。这种占投资总额将近一半的资金从何而来?这就要发挥“以工促农”的威力。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位于世界级的有色金属成矿带,近年来实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亿字号”投资纷至沓来。张汉东说,阿勒泰矿业大发展,产生的税金对牧民定居会有很大支持,一些大企业也支持牧民定居,新疆有色集团和陕西东岭集团分别捐赠500万元和100万元。受有色集团捐赠的富蕴县拜格托别村牧民提议,为纪念捐赠,将本村更名为“有色村”。

  阿勒泰地委讲师团讲师冉军长期研究牧民定居。她认为,牧民定居,阿勒泰无论在资源和政策方面都有条件。牧民定居的关键资源是水。阿勒泰境内水系年径流量120亿立方米,占全疆的14%。地区人口仅60万,人均占有水资源2万立方米,在全疆是很高水平。从政策看,2007年国务院32号文件提出,国家将对新疆牧民定居以必要的支持。这样的机遇很难得。我们应该乘势而上,把牧民定居工作做得更好。

  阿勒泰动员各方面资源促进牧民定居取得成效,说明尽管有困难,但我们能够逐步克服。

  操作任何事物,说到底,不过就是将相关的资源合理地整合起来,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经济发展也是一样。例如我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将我区的水土光热、农民的劳动、科学技术、项目建设、资金、市场、政策等等资源合理地整合。整合得好,就是一个良好的项目,否则这个项目就很糟糕。阿勒泰发展牧民定居,也是将土地、草场、水、资金、政策等资源合理整合,从而使牧民由千百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逐步转为现代社会中的定居生活。

  既然经济发展是资源整合的结果,对我区的资源就要有新认识。许多人说起新疆资源丰富,通常仅仅指石油、天然气、煤炭、农牧业、旅游等自然资源。我区自然资源当然丰富,但其实我们还有更多资源。例如我区位于内地、中亚、俄罗斯、欧洲之间,是各方制成品、市场、原料与能源的大通道,这就是我们的区位资源。中央对我区的关怀、国务院32号文件,这是我们的政策资源。我们的思路应该更开阔一些,调动更多方面资源为我区的发展服务。

  许多资源是天然的、不可改变的,但也有许多资源却可以改变。如果尽力建设,这些资源就会越来越好。例如法制建设和民族团结,实践证明,有实力的、规范的企业和投资商对当地能不能“依法行政”看得特别重,是投资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使投资商在对我区投资考察中,看到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和睦、各地政府都以法律作为商业政策的基础标准。这在我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俗话说“事在人为”。许多事情看起来好像很困难,但是如果多想些办法,也许就可以找到出路。有些资源对我们的限制是刚性的。我们无论想多少办法、花多大努力,都不能以能够被接受的成本获得。但在很多情况下,资源的限制不是刚性,而是柔性的。例如阿勒泰牧民定居虽然缺少水资源,但并非阿勒泰本身严重缺水,而是虽然有水,但却因水利工程不足而致白白流失。只要兴建水利,就能解除阿勒泰牧民定居的水资源限制。努力解除我区发展中的资源“柔限制”,才是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事在人为”的积极态度。

作者:朱希玲 来源:新疆日报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0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