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悄然提升很多消费品行业的产品技术效能。
作为北京奥运会定点送餐企业之一的建国快餐有限公司近日呈现一片忙碌景象。奥运期间,该公司负责曲棍球场、射箭、网球、鸟巢、工人体育馆等场馆工作人员的用餐,每日多时达四餐,数量上万份。
该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一个普通的盒饭,从原料采购到交到用餐者手中,都处在卫生、工商、公安三部门的无缝隙监督之下。每份盒饭都是带着“身份证”出厂的。
据了解,这个公司的食品采购是第一道关口,由工商负责。每一笔都要由驻点工商人员核查证照单据,签字验收。食品随后进入生产车间,整个烹制过程由卫生人员负责监督食品制作全过程,包括检测蔬菜是否农药残留超标,生产人员消毒是否严格,熟食温度是否达到标准,留样48小时等。当制作好的饭菜从生产车间,通过密闭管道直接输送到送餐车上后,公安人员负责餐车出发前的清点和封装。
奥运期间,从农田到餐桌,从宾馆到场馆,只要与奥运有关的食品,背后都有一张严密的“防护网”。据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京建立了奥运食品安全监控和追溯系统。该系统对食品原材料和动物源性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配送到奥运餐桌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追溯,做到了源头追溯、流向追踪、信息存储、产品召回等严密监管。
奥运不仅提升食品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而且提升很多行业的环保标准。北京纸箱厂的研发经理王金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厂生产的“以纸代木”系列产品已经在奥运会上得到广泛使用。王金梁说,这些“以纸代木”系列产品,所用的主要材料是再生纸浆、粘合剂是玉米淀粉、印刷方式是水墨印刷,整个过程不含任何有害物质,降解不对环境造成任何伤害。“做粘合剂的玉米淀粉,遇到自然灾害时甚至可以直接拿来熬粥。”王金梁称,他们目前正准备为整个生产线制定统一的标准,以便在奥运后发掘这一系列商品更广泛的市场潜力。
节能行业标准提升更是奥运亮点。以最典型的奥运村为例,为了实现“微能耗”,奥运村运动员服务中心在设计中体现了七大原则:被动节能技术优先、重视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排风能量回收、系统与设备高能效、跨季节蓄冷与夜间蓄冷有机结合、保障能源互补性、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
据有关人士介绍,奥运村采用了绿色空调系统,即利用清河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建设“再生水源热泵系统”,提取再生水中的温度,为奥运村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利用再生水作为热泵的冷热源进行能量交换,不用冷却塔或分体空调的室外机,没有噪声、烟气排放的污染,在夏季将能改善大型建筑群室外的热环境,能够营造绿色社区环境。
据了解,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采暖指标为每平方米32瓦,而奥运村运动员服务中心的采暖指标仅为每平方米8瓦,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贡献率为65.7%,与常规建筑相比实现节能83%。如果这个节能数字能从奥运村扩展到北京,甚至中国,我们可以节省多少能源?
专家认为,“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催生了很多行业的“奥运标准”,尤其提升很多消费品行业的标准。从长远角度来看,奥运时间不过是城市运行中的短暂瞬间,与这个城市相伴终生的是百姓,政府的终极服务对象也应是百姓。所以能够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奥运标准”都应该保留。
我们可以相信,在奥运期间能做到的事情,奥运之后也同样能做到,希望这些因奥运需求而开发的新技术、制定的新标准,不会随奥运会的闭幕而离开我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