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大窑湾检验检疫局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受理出入境报检213559批次,实施出入境检验检疫169050批次,同比增长均超过30%。
东北三省经济崛起,大连市长足发展,拉着他们同享欢乐,同时也为他们平添了诸多责任。正是这与日俱增的工作量,将他们推向了新的起点,地方的工作平台也成了他们施展身手的舞台。
提高效率 推动货物加快流通
提高放行速度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一再要求,实现“大通关”是大窑湾局的强烈追求,大家在货畅其流、力求放得快上形成共识,聚焦的结果,是大窑湾局的“千方百计”。
首先着手的是“软件”建设。2007年11月20日,大窑湾局在保税港区内正式启用毅都专用冷冻(藏)品查验场地,改变了以往先关后检、分散管理的模式,实现了先检后关、集中管理。这项创新,既有效地提高了敏感商品的监管力度,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加强了有序性,受到了货主的高度评价。
说起工作流程上的大改革和新机制,在大窑湾保税港正式封关运作时就已经实行了:确定了“入境检疫、出区检验、区内免检”的工作模式;在船舶靠泊前,及时通知码头实施分卸和有效监管;码头作业区主要实施对来自疫区的集装箱和进境废物原料的查验与熏蒸,各码头分别成为相对独立的检验检疫监管区;大批货物在专用平台进行查验和扦样,然后直接放行;对于不进入加工区的集装箱,增加直放比例;检疫工作尽可能穿插在港口正常作业环节中同步进行,建立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工作流程改革,加上电子视频监控水平的提高,单是船舶靠泊作业检疫时间就由过去的5小时缩短为50分钟。
最直观的还是科技“硬件”的增强运用。单是一台进口的卡口门式放射检测仪,就花费150万美元。它静候闸口,“眼盯”行驶着的车辆,无问题者“马不停蹄”就可出关。
此外,大窑湾局在人才、技术上也有自己的优势。去年夏天,该局植检科帮助辖区内的北良港和大窑湾散粮码头启用了自动化取样设施,将多年闲置不用的一套现代化设备的作用充分发掘出来,大大提高了样品的代表性。与此同时,该局人员改进了美国进口的筒仓深层取样设备的使用方法,实现了扦样深度超过40米的粮谷取样,取样深度超过设计能力。
在地方政府眼中,检验检疫工作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快速通关上,大窑湾局也深知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谈得上贡献率。正是基于这种共识,他们也才赢得了地方政府的满口赞誉。
把关服务 追求工作高质量
大窑湾局深知,通关的“快”与把关的“严”,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为此,他们始终坚持严格执法,认真查验,在追求工作高质量的过程中,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工作的平台。
日前,吉林一家铁合金进出口公司从周边一个国家进口一批重2327吨、货值600余万元的铬矿石。货进大窑湾码头,现场验货时,发现货物表层与底层质量差异较大。为此,他们按照新制定的取样和检测方案,牺牲休息日,先将货物运到工厂,然后实施检验,证明矿石品位大大低于合同标注标准。此举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
在这里,“缺口”瞒不过,漏洞遮不住,国门卫士的“火眼金睛”深受企业和货主的欢迎。仅今年1月至5月,大窑湾局实施的进出境集装箱、木质包装、动植物产品等检验检疫就达103631批次,同比增长78%,施检人员人均检验检疫1091批次。
扮好角色 齐心协力送精彩
同台演出,需要各自扮好自己的角色,也需要彼此协调,密切配合。为了实现这些,大窑湾局非常注意与地方政府部门及兄弟局的沟通、协作和联动。
早在大窑湾保税港区开港之前,大窑湾局就联合地方政府研发出《集装箱适载检验电子监管系统》,将放行速度由原来的3天缩短为两三分钟,最多不超过30分钟,每年仅制证费、人工费等为企业节约600余万元;与海关联手,基本实现了出入境货物的100%电子通关……
沈阳是北京奥运会的分会场,大批奥运物资经过大窑湾口岸进入沈阳。为此,大窑湾局拿出协调报告方案,并选派精干力量,确立专门窗口和专门领导,制定了《奥运物资免办CCC认证登记工作流程》,保证做到货到即检,真正达到无缝衔接。
从检验检疫部门职责与地方政府愿望的坐标系引出的交叉点,定位了大窑湾局的一种工作态度。他们做到了两相兼顾、两相促进,相融相生、携手共进。这是思维的艺术,也是工作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