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厨柜商业平台缺乏成功重要要素:通用和标准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曾经接触过二、三个集团公司的高层,就“搭建商业平台的计划和欲望”展开讨论和洽商,给我的印象是:这些具有“财力”和“人才”优势的集团公司,具备快速搭建商业平台的几乎全部条件,但是,仅缺一点,即:商业平台成功与否的要素,“通用和标准”的理解和应用。

  没有以“通用和标准”作为搭建“商业平台”的中心思想,足以使很多有钱的、有人才的集团公司受困而纷纷落马。可以预言,如果坚持已经获得成功的“主业”那一套思路和方法,中国还会出现很多“投资失败”的案例。结合16年的专业历程,亲眼目睹很多投资失败的案例加以总结。“集团公司”投资前存在以下障碍:

  (一)习惯于套用原来的经验:

  很“美国”、很“欧洲”的思维和行事方法不一定适合中国,因为社会、法治、风土人情等背景和大环境不尽相同。所以,才有“本土化”的名词。同理,电器和厨柜的业态、行规和产品的成熟度,市场和消费者的认知度等等都不尽相同,会形成不同的感受和经验。有一个表象显而易见,即“电器”通常可以交了钱拿回家,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商品。而厨柜不是完整的商品,需要经过“层层服务”,才能完成银货二清的销售。

  因此,诸如电器等形成的经验和成功的拓展方法,不能在厨柜中拷贝,当您还没有亲身体验?当您还没有在实践中摸索到规律?很难坚定不移的信任规律,也很难辨别“先进和落后”。所以,仅仅依仗财力、人力,单凭主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是“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过分自信而忽略“行业”的避垒:

  具有财才和人力的集团公司,几乎都有“自信”的共同性,确实“自信”是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必备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在客观把控和捕捉商机的能力上,他们都具有相当独到之处。

  无独有偶,涉足中国厨房电器的“大腕”,几乎无一例外的看到了“厨柜”的商机,也卓有远见的看到了“厨柜”对于“厨房电器”的通路,十分之重要。厨房电器大腕们纷纷投入“厨柜”行业的决策十分正确。

  然而,怎么投?怎么做?以什么形式进入市场?进入前需要作哪些准备?厨柜这么好投吗?会轻而易举、轻车熟路吗?这些问题,至少可以归纳一个结论:“市调不彻底、不准确,没有透过种种现象,揭示本质的分解“避垒”和分析产生“避垒”的原因”。

  这些避垒(亦可称为瓶颈),是由“没有规律”、“没有章法”,是由“不通用”、“不标准”、“不能互换”所造成的不可把控。致使“重金无用武之地”,“人才难以短期溶入”。由此可见,经验不能在非常态下拷贝,自信不能逆转“规律”。

  (三)仿效“表面现象”的共性:

  您所看到的和听说的“表面现象”与实际境况相差太大。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绝不是仅仅“表面一目了然”的特长。一时一地的“繁荣”背后,您并不了解“真实的情况”。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人能绕开“瓶颈”所造成的重重困难。

  投资很容易,开个店很容易,做些广告很容易,招募人员也很容易。但是,如何投?投在哪里?开完店以后怎么运营?有什么赖以生存的基础?广告说些什么?招来的人能适应吗?您如何保障交货?

  据悉:有一集团,在上海开了一个不小的专卖店,半年中,接到16套订单。无一“安装成功”,终因交货问题而亏本撤离。

  又据悉:有一很有财力的公司,店也开了,不可谓不大,广告也做了,不可谓没有声势和气派,就是没有什么订单,就是不能完成订单,一年不到,输掉将近100万美元。

  可见,不能解决本质问题?即:“通用和标准的运营和产品”。不可能正常的“商业平台”。

  (四)忽略“利用资源”的小而全思维:

  我们所看到的“重大投资”行为,几乎清一式的包含:工厂、市场、专卖店。几乎尚未出现仅仅搭建“商业平台”的投资案例。这一普遍现象与厨柜业内“关闭工厂”的呼声形成鲜明的“对应”。“围城内”纷纷萌发“关闭工厂”的潮流,“围城外”(即新投入者)则无一例外的将“建工厂”纳入投资计划。

  (1)没有运转正常工厂的真正原因?工厂的生产没有任何计划性和规律性可言,是中国厨柜行业内的普遍现象。问题不在于工厂本身,因为工厂“受制于”销售、设计、采供集成的“毫无规律可言”。由此可见,解决通用而标准的运营、服务和产品是本质问题,投不投工厂,不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您纵然有“再庞大的工厂”,仍然面对运营规律、服务规律和产品规律的主要茅盾。

  (2)受到“制约”的工厂,往往成为主要包袱:今天,已经不是几年以前的“门坎”了。工厂的投资往往成为“重头戏”,投资大,不能见效以后包袱也相对沉重。当您不能解决销售、市场导向和方案设计等“通用和标准”的顽症,工厂没有任何“用武之地”。通常出现二种情况:

  小作坊:质量不稳,成本居高不下,种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损耗严重。

  大工业:大炮轰蚊子,不能产生效能,不能体现成本优势、工业设置和管理不成正比,产能不可能饱和。

  显而易见,小作坊、大工厂同样受制于没有“通用和标准”的产业规律,终将成为“大、小”包袱。

  (3)小而全和大而专的不同效能:

  明白并理解了“中国厨柜”的真正瓶颈,必然对“投资行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利用“工业资源”,尤其是利用先进的运营和标准化的产品体系,轻装投资,搭建商业平台,是最经济、风险最小、见效最快的直奔“主题”的投资行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具有“通用和标准”的产业化工业基础,绝非“三年五载”即能形成。其中,与之相关联的“销售和设计等前端”必然具有先进的商业模式相辅相成。在短期内,自己也能形成,仅仅是主观愿望。

  这一产业化体系的形成,软件为主,硬件为辅。即人的因素第一,是由“人”对业态、对市场、对消费需求的把控能力所形成的“系统”。如果建个大工厂,一切OK,那么,“创新变革”也轻而易举了。

  不是每一个公司愿意“从头做到尾”,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应“工业”。“前端”和“工厂”二个包袱通常不太容易“齐头并进”,是由工作性质不同所决定的。况且,小而全鲜见成功案例。

  (五)先进的“商业模式”呼之欲出:

  (1)利用资源:工业利润占有厨柜的成本相当微簿,如果没有先进的生产方法,往往“自己加工”还不如买。仔细算一笔“投资”、“管理”、“生产方法”、“生产管理”、“损耗控制能力”……等等细账,一般工厂是“鸡肋”。

  (2)利用体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依靠成型的体系,需要经历市场实践和铺垫。这一资源,是中国厨柜“最有价值”的资源。

  (3)直奔主体:挥师投资搭建商业平台,重点突破“运营、流程”的规律,以“通用和标准”的中心思想,打造“可以复制”、“可以拷贝”的商业平台。应用规律,解决“人员”可以快速溶入体系的“商业系统”。

  如果认可“运营体系,混乱无章”是制约“商业平台”的根源?如果了解“这个商业平台”制约了工业化?如果发现了造成“中国厨柜”重重困难的症疾?那么,投资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就显而易见了。利用资源、利用成熟的系统,以可以拷贝的运营为中心,即可轻车熟路搭建商业平台。

作者:佚名 来源:焦点装修家居网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1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