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大商所第二期分析师高级班上获悉,大商所期货学院第二期分析师研修班结束之后,期货学院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6个教学点共456名第二期分析师研修班学员中挑选出50名优秀学员,在北京继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高级培训。通过专家授课、期货沙龙、模拟交易、学员交流等教学形式,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据记者了解,从去年开始,大商所期货学院专门针对业内分析师开展的两届高级研修班已为行业系统培训了近千名优秀人才。部分期货公司高管表示,公司员工在参加了大商所期货学院的系统学习之后,员工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均有较大提高,渐渐成为相关业务部门的骨干力量。
一位券商系期货公司高管表示,“小行业,大市场”一直是国内期货业的写照。千呼万唤的股指期货虽然还没上市,但其对期货行业的影响却早已遍布市场的各个角落。当新股东携巨资入主期货公司之后,资本实力已经不再是困扰期货业发展的难题,优秀人才匮乏渐成为期货行业发展的瓶颈口。他表示,这次公司专门派了几名年轻的业务骨干参加此次培训,这些优秀人才是期货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李强日前在大商所期货学院第二期分析师高级班上表示,未来几年中国期货市场最缺两类人才。首先是分析师,其次是投资基金经理。据记者了解,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分析师已成为各类金融机构追逐的对象。部分公司甚至开出了年薪数十万的高价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人才争夺战的背后,是期货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对人才培养的焦虑。
值得欣慰的是,行业协会和各大交易所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通过各种方法着手解决。中国期货业协会在重要期货品种上市之前举办的分析师、培训师高级研修班,大连商品交易所举办的期货学院,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全国各大高校陆续举行的期货大讲堂,郑州商品交易所在全国各地举行的分析师培训活动,都是在通过不同的形式为期货市场人才培养探索道路。
本次培训,大商所期货学院聘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国家气象中心生态与农业气象室主任王建林等各界著名专家亲临培训现场为学员授课。还向学员们介绍了大商所生猪期货合约的设计情况,并听取了学员的反馈意见。据了解,这是大商所举办的第一次关于生猪期货的市场培训活动。
“期货沙龙”是大商所期货学院的特色教学模式。在高级班上,学院选定小组和辩论题目,小组长根据学院统一布置的辩论题目进行总体策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以研发团队的形式在“期货沙龙”上与另一小组进行辩论。学院教委在听完辩论之后对各小组成员观点进行现场提问和打分。
期货学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期货沙龙”将期货分析师应该具备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机结合,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学员们利用团队合作进行研发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合作能力。日后,学员归“队”后,能够更好地提高期货公司研发团队的工作效率。
据记者了解,为期一周的培训课程结束之后,大商所期货学院还将组织学员奔赴全国各品种产地进行实地考察,为学员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通过学员上交的考察报告,形成该学员的最终学习成绩。
业内部分期货公司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商所期货学院通过整合交易所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了一条培育期货市场专业分析师的生产线,对于提高期货公司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期货学院通过提高综合知识水平和系统培训的教学方式摆脱了期货公司分析师收集资料机械形成投资报告的简单方法,参加培训的学员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业内的著名分析师。
从市场发展看期货分析师认证
中瑞金融 徐志谋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日前表示,中国期货业协会今年将重点开展期货分析师认证和培训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一些基本设计思路。种种迹象显示,国内期货市场制度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
市场发展需要“正规”师
实际上,关于开展期货分析师认证几年前也曾被提起过,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相关工作一直迟迟未能展开。随着期货市场的迅猛发展,持证上岗已是大势所趋。在国内期货市场中,由于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所谓的期货分析师大多是期货公司给自己的员工或稍有经验的市场开发人员自己给自己挂的头衔。这些基本没有经过任何正规资格认定的“杂牌”分析师,其素质良莠不齐,大大降低了真正的期货分析师的含金量。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已迈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作为期货市场的一支重要核心力量,期货分析师队伍也面临着“扩军”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正规”和数量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矛盾,一方面“正规”师认定还未展开,而另一方面市场所需的期货分析师数量又非常迫切。因此,开展期货分析师认证体系建设十分有利于中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期货分析师的“正规”标准
结合目前国内发展需要,以及国际发展轨迹,笔者认为,优秀的期货分析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交易经验及能力,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业内人士对期货分析师的“正规”认定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对所研究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二是对投资者需求方面的分析能力,三是满足投资者需求的能力,即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理论知识除了具有宏观经济理论基础知识外,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而专业技能体现在对英语、统计与数学应用、图表技术分析等工具技能的应用上。
其次,学习和指导能力。在国内,期货行业是一个金融衍生品不断推出、创新业务不断产生的行业,需要不断地持续地学习,因此,学习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那些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的期货分析师,才有可能追随行业的发展,不断地取得进步。
投资者理性进入市场是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由于期货交易专业性强、风险程度高,其运行规律、交易理念、风险控制都与普通的金融交易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期货市场与投资者联系的重要纽带,期货分析师除了做好市场研究外,还要把做好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理性交易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另外,还应承担起公司的内部培训任务。因此,提升指导能力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第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期货分析师不仅仅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分析和预测,更重要的是要为客户提供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建议和方案。在分析预测期货行情,提供咨询建议的时候,要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以系统的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分析技术为手段,具备独立的职业判断能力。所以说,良好的敬业精神有助于完成上述工作。
另外,期货分析师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严格要求自己,勤勉执业,诚实信用,谨慎客观,实事求是,客观独立,公平对待所有投资者,全心全意为客户着想。
第四,客观与创新的精神。独立客观是期货分析师的价值体现之一。研发追求客观性,这是研究的基础。分析师的分析报告要做到内容客观,数据真实,能真正地反映出分析师对市场的客观理解。
另外,开放思维与创新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开放思维有助于分析师更好地掌握市场动向,而创新精神则有利于分析师向客户提供更好的投资产品与选择。
多渠道努力,培养“正规”师
作为期货行业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期货分析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不仅关系着分析师个人的声誉和公司的服务水平,更关系着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和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期货分析师资格认证要和期货公司对分析师的培养结合起来。此外,期货分析师的认证还应强调专业和应用,并注重实践与理论并重。
关于持续性学习方面,取得资格认证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可通过期货业协会建立专业委员会和交流平台,进行持续学习与培训,并通过注册制度,监察期货分析师职业行为规范,提高服务市场的水平。
随着分析师认证体系的建立,广大期货分析师的“薪”情将会越来越好,特别是一批优秀人才将会从中脱颖而出。
以人才建设推动行业发展
新华期货 陈里
近期召开的“两会”上,“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再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期货市场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后,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期货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随着股指期货推出的日益临近,整个行业正处于翻天覆地的变革之中。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大量的新人充实到了这一极富挑战性的行业中来。因此,人才梯队的建设成为当前期货行业的重要工作,期货分析师培养体系的建设也被中国期货业协会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曾几何时,当整个行业尚面临生存危机、艰难维系之时,业务几乎就成为发展的全部核心。期货分析师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不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也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虽然研发是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但在那段特殊的、顾此失彼的历史时期,期货分析师只能凭借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憧憬,艰苦执着地守候着。时过境迁,当多年期盼的机遇降临时,期货分析师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然而,由于先天不足,期货分析师队伍不光人才短缺,而且水平也参差不齐,无法满足行业整体发展的需求。为了突破人才瓶颈对行业发展的束缚,2007年3月,第一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在杭州召开,有识之士纷纷献计献策,共商振兴大计。中国期货业协会从战略角度研究制订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并着手开展期货分析师认证工作。而三家期货交易所为了配合这一战略主导思想,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对期货分析师的培养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从中国期货业协会对分析师认证的设计思路看,是以期货投资咨询资格考试作为期货分析师资格认证体系的入门级考试,在此基础上,设立“注册期货分析师”和“高级期货分析师”认证,形成完整的三阶段期货分析人员认证体系。这一原则符合当前现状,有利于分析师队伍的培养,并能形成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
第一阶段的期货投资咨询资格考试能够吸引大量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新生力量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为期货分析师的整体队伍建设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形成必要的人才储备。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的注册期货分析师认证能够让分析师在一个较高的专业层面上,进一步提高分析研究能力,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强化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能力,切实改变过去两者脱节的情况。第三阶段的高级期货分析师认证,为人才展现综合研发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而品种门类的划分则有助于分析师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充分展示分析师的职业才华。
期货分析师认证体系的建立,将从制度层面上确保期货研发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性,并且以系统化、科学化的培养模式奠定期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调动广大期货分析师的积极性,同时使期货分析师得到应有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当行业和专业同处于最佳历史时期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期货分析师的前景是无限光明的。
打造国内期货业“CFA”
长城伟业期货 张君君
期货行业通过近些年重整河山,终于踏上了行业腾飞的跑道。然而在各类硬件设施日趋完善的情况下,期货高级人才的缺乏以及评定标准的缺失束缚了行业的发展。正值此时,中国期货业协会开始酝酿制订期货分析人员认证和培训方案,筹划分阶段、有层次地建立期货分析人员认证体系,从制度上解决期货分析人员的从业资格、专业水平评定等问题,从而将在业内形成有梯度的合理的分析人员队伍结构。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日前表示:协会对于期货分析人员认证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设计思路,即以期货投资咨询资格考试作为期货分析师资格认证体系的入门等级考试,在此基础上,设立“注册期货分析师”和“高级期货分析师”认证,形成科学的、完整的三阶段期货分析人员认证体系。
认证体系是期货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期货是金融的“高科技”领域。期货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中国与国际期货行业的差距,关键也在于人才。对比工程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职称体系,期货分析人员认证体系的建立时不我待。此体系建立后,有利于行业高级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有利于建立金字塔式的人才体系,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分析人员认证体系的建立对整个期货行业来说,是为行业的发展建立了人才储备库,为控制行业高端人才风险打造了安全阀。同时对期货市场的各参与者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期货公司角度看,该认证体系有利于完善公司内部的职级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合理的职级差能形成健康的压力,有利于期货公司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该认证体系的实行将使他们在人才的选择上更加主动,衡量分析人才水平的标准更加明确,有利于对期货分析人员进行管理和考核,也有利于降低操作风险以及职业操守风险。其次从投资者角度来说,分析人员认证体系出台后,投资者在面对众多分析人员时能拥有主动权,能用明确的标准去挑选合格的期货分析人员作为自己的投资顾问,也能够享受到更加专业的咨询服务。最后从分析人员自身角度看,该认证体系有利于在行业内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结束当前分析人员队伍良莠不分的混乱状况,同时也有利于分析人员在期货行业内健康、正常地流动。
认证体系应当涵盖实操能力和职业道德
一个全面、科学的期货人才认证体系,在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其合理性与权威性,打造出像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一样的全行业高度认可的认证体系。在体系的设计方面可以适当参考和借鉴CFA的经验。首先,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这是CFA认证体系的最大优势,是一般的认证考试所缺乏的。期货行业操作性很强,不仅要考核理论,更要考核实际操作水平;不仅要考核判断,更要考核分析研发能力;不仅需要客观性命题,更需要适当的主观性命题。其次,应加强对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和考察。CFA对道德要求极高。要获取资格,必须严格遵守协会所制定的《道德操守》及《专业行为准则》,这些标准甚至细化到:CFA必须披露其客户与雇主间潜在的任何利益冲突。因此对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考核理应成为期货分析人员认证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金融行业屡次发生的信用危机事件,凸显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的重要性,作为高级人才的认证体系更应该将职业道德放在重要的地位,这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有效降低信用风险。
然而作为一项全新的认证体系,为了将其打造成行业内认同度很高的权威认证考试,我们需要更多地借鉴其他行业以及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进一步对该认证体系进行验证和完善,打造出期货行业自己的“CFA”。
为了“又好又快”地推进期货分析人员认证和培训工作,笔者建议,不仅方案推出前应广泛征求业内各方意见,推出初期还可以“试运行”。既不能匆忙草率,也不必完美无缺,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期货认证管理势在必行
光大期货 曹洁
在这个全新时代里,在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冲进期货领域的热潮中,不乏志士仁人,同时也难免鱼龙混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期货行业更需要严格的认证制度以规范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日前,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表示,协会目前正在酝酿期货分析师人员认证管理方案,以期从制度上有效解决期货分析师的从业资格、专业水平评定等问题,达到在业内形成有梯度的分析师人才结构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期货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期货市场人才选拔和竞争的需要,目前期货市场除了期货从业人员考试的基础认证以外,建立更完善、更精细、更专业的适应期货行业当前及长远发展需要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非常必要。
现今期货行业面临变革,以金融期货即将上市为标志,期货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就当前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来看,未来参与竞争的范围势必会从国内延伸至国外,中国期货业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尤其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期货行业来说,要抓住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和使用好人才。
一个行业竞争的核心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会出现高水平的管理,才能有高效率和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期货行业要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基本要求是:必须保证其员工符合相应的标准,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并在特定的专业技术等领域受到过严格的基本训练。因此,建立、实施和完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改变我国期货行业一线开发人员岗位长期以来无证上岗的历史,是我国期货行业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
推动建立适应期货行业发展需要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能够为期货公司和期货投资者提供鉴别从业者能力和服务水准的科学标准,为期货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支持,这对期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助于提升中国期货业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有助于推动中国期货业的风险管理和稳健发展。
所以,中国期货业协会当前提出建立完善科学的认证机制可以说是功在千秋。完善科学的认证机制是做好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的重要保障。设计出符合实际并能与时俱进的资格标准,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操作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资格标准的科学与否,决定了期货从业资格认证这项工作的权威性,也决定了社会和行业对考试和认证的认可程度。如果没有科学的标准,相关教材编写审定、命题和题库建设、考评和考务管理、资格审核等一系列技术性工作,也就没有科学合理的依据,很难保证工作质量。
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注重认证的科学性。制定认证标准,出台统一规范、客观公正、行业公认、较高水准的相关资格标准和认证规范,贴近市场并且向较为实用的方向发展。
第二,要设立认证意见箱,广泛听取各方建议,加强沟通,比如可以组织各会员单位参与,听取相关会员单位的意见,对会员提供的信息、建议,应充分重视,认真研究。
第三,要立足国际视野开展认证考评,为将来行业培养和造就优秀国际人才、参与国际竞争做好准备。
2008将是期货公司产品创新年———访中诚期货总经理叶晓
本报记者 曲德辉
近两年来,中国期货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市场规模快速扩大。随着股指期货上市前准备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内期货公司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券商等新投资主体进入期货市场,使期货公司的资本实力不断增强。经过近一年的调整和发展,期货公司渐渐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企业。在此背景下,业内期货公司纷纷酝酿产品创新,试图摆脱多年以来的同质化竞争局面。2008年期货公司将进入个性化、特色化、综合化并存的市场发展新阶段。
中诚期货总经理叶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随着黄金期货的推出和股指期货上市脚步的临近,各银行、证券、信托等机构拟推出包含衍生品投资在内的理财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期货公司可以把握时机,寻求与上述机构合作,推出相关创新产品。叶晓认为,2008年将是期货公司的产品创新年。
叶晓表示,中诚期货依托证券+信托的股东背景,与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正酝酿推出“期货+信托”模式的投资于期货市场的创新产品。叶晓表示,除“期货+信托”这一合作模式之外,随着股指期货的渐行渐近,中诚期货考虑针对不同类型的股指期货投资者设计不同的投资方案。
中国证券市场近年来迅猛发展,活跃程度较高,超额利润的诱惑致使投机资金纷纷参与其中,但市场风险也同步积聚。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亟需对冲工具,规避系统性风险。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一个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中诚期货总结多年期货市场经验,通过研发部门的技术支持,将为机构投资者提供量身定制的保值方案。对于寻求高收益、高风险的客户群体,中诚期货为其设计了趋势交易投机方案。通过此方案,风险偏好者能够利用期货市场的杠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交易风险,公司将充分利用如VAR等先进风险控制系统来控制市场风险,使客户的风险收益比能够圈定在合理的范围内。
叶晓表示,此类创新产品经过中诚期货长期的探讨与论证,目前已基本成型,未来有望推向市场。在股东单位中诚信托和国都证券的支持下,包含期货投资的创新金融产品如能适时推出,必将形成一条独特的与经营管理能力相匹配的业务发展模式,将逐步成为中诚期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晓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中诚期货利用自身金融股东背景的优势,实现了公司经营业绩的大幅提升,实现净利润2000多万元,为公司后续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2008年公司在酝酿推出创新产品之外,将坚守与股东一脉相承的“至诚至信、审慎合规”的经营理念,并分享由此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发展机会。
叶晓认为,面对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形势,期货公司机遇与挑战并存。期货市场交易更加活跃、竞争更加激烈、行情联动性和波动性更加显著;期货公司业务扩张迅速、新员工大量介入,从业人员对新制度、新规则熟悉程度仍显不足。面对此类问题,中诚期货将深入细致地做好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乃至操作流程的补充和完善、从业人员行为的引导和规范、IB业务管理、居间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叶晓坚信,2008年将是期货公司创新发展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