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头上戴着许多“第一”的帽子。笔者以为,这顶帽子才是最宝贵、最值得夸耀的。据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和出口国。世界上85%以上的节能灯来自中国,2006年产量近24亿只,其中80%销往国外;而在国内,高能耗白炽灯年消费量仍达30亿只左右。在全社会一致呼吁使用节能灯产品以节约能源的时候,我国节能灯产品在国内市场正遭遇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消费者走进家电连锁市场,会看到节能灯均摆在显眼位置,售货员也很愿意推荐使用节能灯。然而,这里销售的基本上是欧司朗和飞利浦等国外品牌,价格大致在20至27元之间,国产品牌节能灯则不多。反过来,在一些小的商店和灯具市场能见到许多国产节能灯,价格高的12元,低的仅卖5元,在产品包装上只有“节能”等字样,对于使用寿命等没有说明。根据笔者周围朋友的使用体会,他们普遍感觉国产节能灯质量差,容易发暗甚至“失明”。所以当他们决定使用节能灯时,通常会首先考虑进口产品。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的权威人士称,造成目前节能灯产品“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国外的市场需求比较大,因此节能灯出口大有可为;还有就是国内节能灯生产企业比较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厂商随意打压价格,导致节能灯产品在国内市场认可度偏低。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结果整个市场形成恶性循环。专家特别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有节能灯产品的相关国家标准,但一些小企业的产品并不在乎国标的要求,这种不规范经营,势必对大企业和品牌产品形成冲击,影响整个市场的培育。现在一些国外大企业,如飞利浦等的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情况反而不错,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产品的品牌效应好。一个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一个却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种对比值得业内人士思考。
当前,节能减排已成全球呼声。不客气地说,如果把“节能”算做时尚的话,恐怕它是一种人类太不愿意接受的“时尚”。因为许多节能行动都意味着麻烦、费力和多花钱。而此时对生产厂家来说,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让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质量硬,推广快;质量差,遭拒绝。现在看来,国产节能灯具遭遇红灯的主要原因就是质量不尽如人意。上海市质监局近日公布的监督抽查结果表明,该市生产销售的节能灯产品质量仍在低水平徘徊,抽样合格率不足七成,其中还包括一款上海申瑞家具有限公司经销的、标称宜家采购(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IKEA”节能灯。在本次抽查的54批次产品中,有36批次经检验合格,抽样合格率仅66.7%。不合格产品中,近八成存在寿命短的情况,使用几百小时后就报废,而通常合格节能灯的使用寿命应在5000小时左右。这次检查还发现,5元以下的产品质量问题尤为严重,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人们相信,假如节能灯没有达到物美价廉的“高境界”,最终不会有多少老百姓买账的。
一个振奋人心的统计告诉我们:假如全国家庭普遍采用节能光源,一年可节电700多亿千瓦时;国内现有1亿多台冰箱若能全部换成节能型,一年可节电400多亿千瓦时。两者相加,可省下一个多三峡电站的发电量。节能减排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在这项宏伟事业中,谁的产品做得久、做得结实、做得漂亮,谁就能占据一席之地;而那些只顾抢风头、企图抓一把就跑的“短命鬼”,只能是昙花一现,随风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