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四川检验检疫局抗击特大地震灾难纪实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骤然而至的特大地震,突如其来的空前灾难。天府之国四川瞬间陷入悲怆和困厄之中。“5·12”汶川8级特大地震,迄今已造成6万多人遇难,上千万间房屋损毁垮塌,许多乡镇夷为平地……

  危难之时,身处灾区的四川局党组一班人忙而不乱,临危镇定!大灾面前,身处灾区的四川局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班长”是主心骨

  晃,地在不停晃动。摇,楼在不停摇摆。构筑在楼体里的钢筋“吱吱嘎嘎”痛苦地怪叫,似乎在发出最后警告。这是从来没有听过的声音,这是死亡的声音!伴随着楼体无规则的摇晃,实验室的玻璃器皿一批一批从架子上掉下来,“咣——咣——咣”,一个个一米多高的氧气钢瓶摔倒在楼板上发出巨响,仿佛在宣布楼已经倒塌了,灾难已经降临!是的,灾难已经降临,死亡的幽灵正擦着发梢在每个人的头顶盘旋。

  撤离,每个人都选择了从办公室撤离。四川检验检疫局局长兼党组书记王吉顺本能地整理好衣服,扶着墙向外走。

  “楼里还有人吗?”没有回答。

  “劲松、冀川,你们走了吗?”他在呼喊与自己同一楼层办公的副局长李劲松、李冀川,没有应声。钢筋还在“吱吱”地怪叫,王吉顺开始往楼下走。一切都出于本能,撤离是人的生理赋予的本能,心系其他同志是局长这个职位赋予他的本能。一切都出于本能,轻纺处检验员罗扬也在往外跑,但是她刚刚冲出去几步又折返回来,搀着两位上了年纪的老大姐一起下楼。往外冲是自然人的生理本能,折回来是社会人的道德本能。

  灾难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质和责任心!灾难像一把尺子,正在测量四川局党组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

  四川局安保监控录像显示,5月12日地震发生之时,局长兼党组书记王吉顺和党组其他成员最后一批从办公楼里撤出。

  大楼外是刚刚撤出来的人们,从人们的眼睛里可以看出恐惧、悲怆和无助……

  王吉顺知道每一个眼神都在寻找答案,每一个眼神都在渴望力量的支撑。他小声对身边的党组成员说:“不要慌乱,沉住气。”随即通知办公室与总局联系、与四川省政府联系、与四川省应急中心联系。

  “通信中断、交通中断,与哪里都联系不上……”

  这时,有人感到茫然,有人感到恐慌,刚刚有些平稳的情绪骤然间再度紧张,恐惧在人们心里弥漫……

  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谁是定海神针?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党组,党组看“班长”!

  平日里雷厉风行的王吉顺,在突如其来的地震面前却显得不温不火,讲话的语速也是很缓慢。他当即作出两项决定:一是让保安守住大楼的所有入口,暂时不准任何人进楼。二是自己带领纪检组长李冀川、人事处处长刘海华、办公室邱军和孙健、机电处处长张蕴涵、基建办主任宁光辉、机关服务中心孙敏和张小明等人上楼巡察,寻找可能没有撤出来的人员,关电源、关水源……与此同时,科技处刘伟、杨鹏、谢有锦等同志上楼关闭信息系统;技术中心赵蜀军、盛毅、董伟、于刚等同志到工作一线妥善处理危险品,防止一切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

  此时地震刚刚发生,此时所有的建筑仿佛都是“请君入瓮”的陷阱,但是为了稳定军心,为了防止灾害再次发生,王吉顺知道,自己必须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去!

  “不行,你是局长,是总指挥,你不能现在进大楼,让我来带大家去……”

  “让我去!”

  “我去!”

  在家的党组成员邓润祯、李劲松、李冀川不约而同地上前把王吉顺拦住。最后,王吉顺还是决定自己带大家进楼。

  十几分钟后,王吉顺和兵分四路上楼检查的同志全部撤出大楼。

  行动不便的老干部安全转移;实验室、机房、财务、档案室等关键部位电源全部切断;21个氧气瓶全部关闭;办公区域内所有易燃易爆和酸碱腐蚀物品全部妥善安置,消除了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所有隐患,保证了几千万元设备和重要资料的安全。

  待一切棘手问题处理稳妥之后,王吉顺召集党组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站在院子里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党组(扩大)会,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党组把目光瞄向了新目标。此时距离主震发生刚刚过去30多分钟,群众从党组镇定自若的指挥中,找到了主心骨,获得了战胜灾难的力量。

  在这次特大地震灾难中,四川局距离震中最近、遭受的创伤最大,而四川局的其他分支机构同样身处灾区,他们像四川局党组和机关一样经受住了灾难的考验。

  5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长江评价说,四川局党组在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中行动迅速、指挥得力、成效显著,展现出了质检人的风采!

  帐篷是“试金石”

  帐篷是抗击灾害的“避风港”。

  帐篷是爱心筑就的“安全岛”。

  然而,在王吉顺的眼里,帐篷更是测试干部政治觉悟的“试金石”!

  5月14日,在查看了广元局的灾情、慰问了坚守一线工作的同志后,王吉顺又匆匆赶往绵阳。道路两边塑料布帐篷、编织袋帐篷、牛皮纸帐篷等等五花八门的“帐篷”不断映入王吉顺的眼帘,同时也撞击着他的心,他在车上坐不住了:“马上通知广元局,刚刚发给他们的救灾帐篷只能用于应急工作,绝不能个人使用……”

  “让同志们看看,周围群众用的是什么帐篷,一定要处处想到比我们受灾更严重的普通群众,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搞特殊……”

  后来,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王吉顺每到一处总是这样说。

  在地震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帐篷是当地最紧俏的物资。国家质检总局和各兄弟检验检疫局先后捐赠了很多帐篷。但是,四川局除了给行动不便的离退休老同志搭建一顶帐篷避险外,其余帐篷全部都送到了分支局、送到了前线卫生防疫服务队、送到了重灾区。

  王吉顺告诫分管后勤的同志:“帐篷必须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王吉顺和四川局党组一班人要求全局干部职工:不仅自己不能带头和灾区群众争购帐篷,还要教育家属子女不得争购。四川局所有分支机构都自觉取消了为家属集体定购帐篷的计划。

  然而,帐篷毕竟是紧俏物品,在抗击地震的最紧急关头,帐篷还一度成了“特殊礼品”。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5月14日)晚上,德阳太华鞋厂总经理王勇给四川局一位处长打来电话:“处长,我搞到了6顶帐篷,马上给你们送去,现在地震闹得凶,我希望处长和处里的其他同志都平安呀!”

  送帐篷的王勇经理说得情真意切,而接电话的这位处长回答得斩钉截铁:“谢谢你的好意,但是帐篷我绝对不能接收,因为灾区群众更困难,他们更需要帐篷!如果你一定要送,那就送给灾区群众或者捐给救灾部门……”

  王经理在电话那边哽咽了,他发现平时心里装着企业的检验检疫人,在灾难降临时心里还装着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在抗震救灾的日子,四川检验检疫局许多处长都有拒绝别人送帐篷的经历。

  大震过后,余震仍然不断。拒绝帐篷,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拒绝安全。但是,在许多群众还不安全的时候,四川检验检疫局的党员、干部宁可让自己周围存有不安全的因素,也不愿意去跟群众“争”帐篷、“抢”安全!这就是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四川检验检疫人,这就是中国质检人!

  帐篷是“试金石”,它测试的不仅仅是普通干部政策观念,更测试了四川局党组班子的政治敏感和领导水平。

  类似“帐篷”的故事还有许多。抗震救灾工作一开始,四川局党组就十分注意把握政策、把握原则:灾害损失的评估必须实事求是,救灾物资的管理必须手续齐全,救灾资金的使用必须经得起审计……

  地震发生后,四川局党组先后下发了《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抗震救灾中加强干部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灾难中考察培养干部的要求。

  “我们希望通过规定、制度,引导和教育党员、干部,让大家的言行符合党中央的精神,符合总局党组的要求,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王吉顺说。

  四川局党组一班人用自己的言行规范着广大党员干部的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名普通职工和他们的家属。

  动检处检验员石坚家在重灾区北川县城,地震发生后一个星期他才找到从废墟中逃出来的父母,处里的同志得知石坚家里受了灾,你捐三百、我捐五百……全处的人凑了6000元钱交给小石。回到家里小石同父母一合计,又把这6000元捐给了红十字会,他对别人说:“我家里受灾了,可是灾区还有比我们更困难的群众。”

  四川局机关服务中心一名聘用职员,每月工资只有800元,当得知灾区群众受灾的消息后,她一次拿出300元捐给灾区。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四川局干部职工虽然自己身处灾区,但是每个人都自觉为灾区捐款,截至6月中旬,全局共计捐款40多万元。地震发生后,局里组织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特殊团费,一些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负责收党费的部门表示:“我们是普通群众,我们没有资格交纳特殊党费、特殊团费,但我们可以再次捐款!”于是,大家纷纷解囊。离退休老干部们在晚辈们的搀扶下,拄着拐杖,用颤抖的双手,递上他们从养老金里节省下来的钱,连刚刚懂事的孩子也垫起脚尖,捧上了零花钱……

  地震发生后,全局200多名同志提交了到抗震救灾一线的请战书,有60多名同志被派往受灾最重的北川、平武、都江堰等地执行任务,工作期限结束后仍拒绝轮换、不肯撤出一线!以上这些是综合部门统计上报的数字,但是,在地震发生后,四川检验检疫局机关、南充局、泸州局、内江局、宜宾办等各个分支机构有多少人悄悄地去无偿献血?有多少人悄悄地去医院照顾受伤的灾区群众?有多少人悄悄地去运送救灾物资的货场做义工?有多少人悄悄地……这些谁也数不清!

  对于全局的干部职工,四川局党组一班人很有信心。

  在地震发生后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四川检验检疫局双流机场办事处、四川局保健中心等单位冒着余震的危险迅速恢复工作。

  在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在学校停课、大多数单位还没恢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四川检验检疫局机关准时上班,成为少数正常开展业务的政府机关之一。

  这样的干部职工谁能不称赞,这样的干部职工怎能不让人感动!

  在一次向国家质检总局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王吉顺深情地说:“与其说是我们党组一班人带领大家抗震救灾,不如说在许多场合、许多事情上我们被群众的举动所感动,让我们不得不用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班子……”

  骤然而至的生死考验,考验的不仅仅是应急能力,更考验着一支队伍的深层底蕴,考验着持久的道德培育和思想积淀!

  创新是“发动机”

  狂风夹着雨点从空中砸下来,已经是凌晨1点30分,双流机场办事处副主任王奕和检验员赵珺正顶着雨开车往家走,刚刚走完机场高速路,王奕的手机突然响起:“有一架来自约旦运送救灾物资的飞机大约40分钟后到达,请做好检验准备。”

  王奕马上调转车头往回走,那一夜她们几乎干了一个通宵,天快亮时才有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躺了一会儿。

  比昼夜加班不叫苦累更为可贵的是,他们有一种创新的工作精神,对境外捐赠的血液制品、生物制品检验监管的创新;在机场办公点被震毁的情况下,在车上进行“移动办公”的创新;为了让救灾物资更好更快地运往灾区在广汉开设“移动口岸”的创新……无不令人赞叹,无不显示出智慧。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四川局干部职工的创新又何止在机场和口岸,在四川局检验监管的注册工厂企业、注册养殖场、注册农场等,许多地方都闪耀着检验检疫人创新的思想火花,烙下了检验检疫人创新的脚印……

  5月16日,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德阳汉旺镇华融化工有限公司四处坍塌的院子里,到处是呛人的烟雾,到处是似燃非燃的磷火,整个厂区笼罩在十分恐怖的气氛中。此时,身穿制服的副局长李劲松带着化矿处处长赖扬及检验人员邓宏亮、羊军出现在厂区。

  地震发生前几天,四川局刚刚完成对华融公司920桶出口黄磷的检验,地震发生后这些黄磷还好吗?

  黄磷属于危险品,遇空气会自行燃烧甚至爆炸。四川局党组在第一时间发出指令:“非常时期要创新监管模式,已经通过检验的危险品必须再次查验。迅速查明最近已经完成检验准备出口的黄磷情况!”

  很快就有消息反馈回来:“地震发生前已经有460桶黄磷运出四川,明天就会到达防城港口岸。”

  四川局党组打电话到防城港检验检疫局,请他们对已经运出四川的黄磷进行再次检验,同时派出分管副局长李劲松带领化矿处处长赖扬到黄磷生产企业去查验。那天,李劲松和赖扬把已经生产的800多桶黄磷全部检验完之后,又驱车赶到火车站对前几天已经完成检验的460桶黄磷进行再次检验,再次确认安全之后才让企业装车运走。

  彭州天星照明有限公司是全国五大照明企业之一,每年有三分之一的产品出口。地震发生之后,这家企业送检的灯泡不合格比例较过去增高了。四川局派人到企业查找原因,原来是地震造成一个生产车间炉体开裂,使炉内温度上不去,灯泡质量难以保证。最后他们建议企业向炉内强行吹风以增加氧气量,最终使炉内温度达到1400℃,解决了产品质量难题。

  地震后,四川局技术中心迅速抢修仪器设备,校准调试仪器,5月15日,所有的实验室都基本恢复了正常的检测工作。此后,大家在接连不断的余震中,始终坚守在实验室工作岗位上,做到了样品随到随检。四川局技术中心还主动派出人员到绵阳灾区,对多家生丝厂震前生产的产品进行采样检验,帮助各生丝企业抢修受损设备,免费提供计量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灾后损失。

  四川局在地震发生后创新监管模式,将监管的触角延伸到生产的源头,延伸到即将展开的重建家园新一轮救灾工作中。

  抗震救灾也许是短暂的,但是四川质检人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是永恒的。

  我们相信,四川质检人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精神,也是全系统乃至全中国所表现出的抗震救灾精神的一部分——

  这就是临危镇定、听从召唤、情牵祖国人民的精神,就是不怕艰难困苦、百折不挠的精神,就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迎难而上、科学救灾的精神。

  敬礼,向经受了大地震灾害考验的四川质检人!

作者:葛春涛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2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