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日本质量控制圈小组实际上也借鉴了中国的“鞍钢宪法”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时光倒回1966年。当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考察了日本的质量控制圈小组(简称QC小组)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益后,发表了这样的感言:“通过推行这个(QC小组)活动,日本将在世界上进入质量领先地位。”

  日本的这个名为QC小组的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的质量培训教育。当时,参加培训的工人每12人组成一个质量控制圈小组,学习结束后,小组以从事各项质量问题的改进为课题开展活动,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制度。

  与此同时,20世纪60年代中国鞍山钢铁公司出现的“鞍钢宪法”,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三结合这样一个基本原则。

  “可以这样说,‘鞍钢宪法’与当时日本出现的QC小组活动如出一辙。”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名誉理事长陆燕荪介绍,“鞍钢宪法”这一原则明确规定了工人要参加管理。与此相应的是:机械工业的“马恒昌小组”、纺织工业的“郝建秀小组”等优秀的群众性管理班组不断涌现,为后来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小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的一次质量会议上,国家质量管理体系高级审核员、四川大学教授李文瑾介绍,日本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曾说:“日本的QC实际上也借鉴了中国的‘鞍钢宪法’。”殊途同归,两个东方国家在振兴质量的道路上,寻找着共同的质量改进手段。

  1976年10月,第一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之后,QC小组活动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并迅速普及,在总结传统的班组民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1978年,我国机械行业率先从日本引进、开展了QC小组活动。并由单纯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发展成为质量管理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双活动”,成果发表会也因之称为“双代会”。

  1979年8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此后,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从工业战线逐步扩大到邮电、商业、服务等领域,自此,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双代会”这种旨在表彰先进、交流经验、检阅队伍的惯例会议,也已经成为各行业企业不可或缺的、推动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深入开展的法宝。

作者:杜吟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0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