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180万名“战士”集合在一起的宏大场面吗?事实上,由于“战士们”平均身高不足0.5厘米,这支庞大的部队总共只占据了82个半米见方的小笼子。
6月20日11时,百万“大军”出发的时刻到了。北京顺义区安利隆山庄的工人们抱起笼子,来到果树下、麦田旁,用刀把笼子的一边割开。很快,它们陆续冲出笼子、奔赴战场,向敌人冲去。
不用怀疑,这些“战士”就是螳螂。它们的战场是500多公顷的农田与林地,它们的敌人是各种害虫。
据工作人员介绍,此次释放的螳螂是安利隆山庄首批大规模人工繁殖的成果。在此之前,去年山庄就曾在5.33公顷小麦和玉米等大田农作物上释放了4万只螳螂,成功防治了害虫,并取得了两项有机转换农产品认证。
“别看它们个子小,1只螳螂每天至少能吃200多只蚜虫。现在正好是蚜虫大量繁殖的时候,这批螳螂马上就可以大显身手了。”据介绍,此次“灭虫大军”主要是由中华绿螳螂和绿斑小螳螂组成,前者可以在两个月内长到8至9厘米,能够消灭包括蚜虫、蚊、蝇在内的40余种主要农业害虫。
中国检科院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颖介绍,利用螳螂消灭害虫属于生物防治的范畴,即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消灭害虫。作为中国检科院的一个科研项目,螳螂治虫项目已经进入了后期开发阶段。此次通过指导安利隆山庄大规模人工繁殖、释放螳螂,也是该项目进入市场开发阶段的一次重要尝试。“如此大规模使用螳螂在国内尚很少见。如果能够成功,将为该项目的大范围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安利隆山庄有关负责人透露,从去年开始,山庄种植的小麦完全不施化肥、不喷除草剂和化学农药,完全利用螳螂治虫,取得了单产400公斤的好成绩。另外,实验证明,利用螳螂消灭害虫能够大大节省农药的使用量,因此,一方面可以显著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还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据初步估算,大概在70%左右。”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建伟认为,此次大规模释放螳螂可算是我国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一次有益尝试。他说:“如今,大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市场对于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门槛也越来越高,这就给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生物防治就是实现绿色农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土壤等生态环境的污染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链接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达到控制虫害或病害的目的。其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及其他有益生物的利用、交叉保护等。
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没有或极少污染,有时对某些害虫可以达到长期抑制的作用,而且天敌资源丰富,使用成本较低,便于利用。其局限在于天敌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技术难度较大,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昆虫种类不多,防治效果常受气候条件影响。
生物防治已成为世界上消灭农业害虫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世界上已有50余种商业化的害虫天敌,英、美等国还有不少专门从事生物防治的商业化公司。
螳螂作为天敌具有繁殖力强、食虫量大等优点。目前,中国检科院已经研发成功大规模人工养殖螳螂的技术,其成本比较低廉,且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经过安利隆山庄实验证明,可以做到控制时间、控制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