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既可以做茶叶蛋,也可以做成文化。关键看你怎么挖掘它的核心价值。”
6月1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非国有经济处处长、产业集群专家顾强在产业集群与品牌城市高峰论坛上用“茶叶蛋和文化”展开了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论述。在他看来,产业集群成功与否的最关键点在于准确判断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核心价值。如果说一个产业集群只重产值而忽视产品的核心价值,就如同用上好茶叶煮茶叶蛋,最终会陷入低附加值的泥潭。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发展形态。从最初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到如今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产业集群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和上佳选择。正如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所说,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所需要做的不再是推广产业集群,而是升级产业集群,让其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懈动力。
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李连仲的答案是品牌——不仅要建立区域品牌,还要以此为基础打造国家品牌。“做产业集群不仅要做到‘一提景德镇就想到瓷器’,而且要做到‘一提景德镇就想到品牌瓷器,就想到中国瓷器’。否则你永远都只能是加工车间的集群。”而要实现建立品牌目标,产业集群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集群优势产品的附加值和不可模仿性。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周绍朋认为,产业集群要升级,就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集群不是集中,不能只以区域内有龙头企业作为集群实力的判断标准。“集群的质量在于相互依存,从而延长产业链,节省成本,扩大优势。硬把一些企业捏在一起不能算做是真正的集群。企业之间如果不产生内在的联系,就无法完全发挥集群的优势,更谈不上升级了。”周绍朋指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一种是产品价格的竞争,这两种竞争力的提升都需要集群内企业的共同努力,从而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
在周绍朋看来,产业集群的发展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软”环境。他讲了一个故事,某地盛产白酒。当地领导为了吸引投资,请外商吃饭,见外商对白酒赞不绝口,马上叫企业送来两箱,结果却把外商吓跑了。原因就是外商见该领导如此“大方”,推测政府部门对企业肯定多加干预,自然不敢投资了。“少干预、多服务,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集群发展环境。”
香港利丰集团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家敏指出,产业集群不能无中生有,它必须要和当地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甚至文化基础相结合;产业集群也不能原地踏步,必须要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优势产业的增值。他指出,要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就要使得所有的相关设施和软硬环境都围绕着集群来工作。“要让企业舍不得离开你这个地方,要做到就算在这里喝喝咖啡都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能产生出更多的好点子来。”
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系主任洪涛教授多年来一直研究产业集群,他认为产业集群现象的发展趋势应有四个特点:一是开放,即指通过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实现所在区域的经济开放;二是协同,即集群内部和集群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和更强的竞争优势;三是共享,即通过集群的发展壮大,从而使产业、企业、市场、区域都在这里获得相应的利益;四是全球化,即在竞争力加强的同时,实现生产要素采购和产品产销的全球化。
在此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支持的论坛上,除了各位专家学者畅谈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升级之外,主办方还宣布正式启动中国产业集群品牌工程。正如顾强所说,产业集群的升级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升级,离不开配套设施的升级,也离不开对产业集群现象研究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