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物的价值不应超过被包装产品价值的1到2倍”,针对过度包装日趋滥觞现象,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主任孙佑海日前向媒体公开表示,“产品出厂必须符合标准,这是从生产源头上解决过度包装问题。如果企业违反标准,就触犯了标准化法。超标就是违法!”
一套精装书上千元,巧克力要剥掉五六层包装才能见到“庐山真面目”,月饼包装日益奢华,近年来,过度包装现象早已是屡见不鲜。一些商家认为“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不违法,有买家就有卖家,各种包装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消费水平,完全是正常现象。
专家对此则有着不同的意见,用包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本无可厚非,既可以提高商品的广告效应,也能为消费者带来视觉和感觉上的愉悦感。但包装有一个度的问题,过度包装,使商品价值与包装价值严重不相适应,那就有欺诈和暴利之嫌。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助长了送礼的不正之风,为腐败提供了温床。
从“不善”到“过度”
“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20多年前这种说法还一度是我国商品贸易的真实写照。那时候的产品总是给人以“傻大黑粗”的感觉,在对外贸易中吃了不少的哑巴亏,有一段时间不少出口商品由于包装简陋,即使质量上乘,依然无法与国外同类商品进行竞争,最终只能削价销售甚至沦为地摊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包装不善而造成的损失高达上百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包装业渐渐从“不善”的旧疾中摆脱出来,然而却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陷入了“过度”的泥潭。据环卫部门统计,目前上海市每年产生的近500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约占1/4,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奢华的过度包装造成的废弃物。
用“两斤笋三斤壳”这句俗语来评价目前许多产品的过度包装现象是再贴切不过了。本可以简单大方的月饼包装,非要弄成多层宝阁式提篮、龙船形礼篮等样式不可。各类保健营养品的包装也是这样,明明只有四小板参含片,偏要将它分装成两包,用塑料袋、小纸盒里外分层包裹,这还不够,还要垫以泡沫塑料,再在外面套上一个印制精美的大包装盒。最典型的是一种西洋参包装,盒子很大,拆开一看,实质内容只有薄薄一层,商品体积不到包装物的1/100。
可以说,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如今已经成为困扰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污染源。目前对生活垃圾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做到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其中,减量化居于治理之首,因为只有在源头上减少了垃圾量,才能减轻后续治理的负担,使垃圾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而反对过度包装无疑是减量化的重要一环。
过度的包装物既加大了垃圾处理的费用,又浪费了有限的资源。据统计,每年全国平均生产衬衫12亿件,包装盒用纸量达24万吨,相当于砍掉了168万棵碗口粗的树,而包装衬衫所用纸盒只是沧海一粟,如果算一算所有商品包装用纸量以及要砍伐的树木,那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也就是说,纸盒用得越多就意味着绿色消失得越快。
“买椟还珠”的困惑
“买椟还珠”原本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笑话,说的是舍弃了真正的精华,却把没有多大价值的附属物当宝贝的事。然而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美仑美奂的包装盒的诱惑,许多现代人却依然存在“买椟还珠”的困惑。
李大妈今年70多岁了,儿子儿媳都非常孝顺。孩子们平时忙忙碌碌,逢年过节就好给老人买东西,春节送保健品,中秋送月饼。老人一生节俭,每次儿子买回这些贵重的东西都让她在暗地里心疼,拆下来的包装盒则更给老人增添了些“烦恼”。老人说,其实那些高档的包装也是花了大价钱的,有的包装盒的精美程度甚至不亚于艺术品,白白扔了实在觉得可惜;而放在家里也没有其他用处,除了占地方还得招老伴的唠叨。
有的消费者甚至质疑,“有的包装价值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的价值,这其实变相地构成对消费者的强迫消费!”一位上海高校的老教授回忆起过去走亲戚的情景颇有感慨,“上世纪70年代时走亲戚,买上几块月饼,店家把月饼摆成金字塔形状,包上一层薄薄的宣纸,纸上贴一块印有店名的红纸,既不浪费还饱含人情味儿,现在月饼的包装花里胡哨,还要卖成天价,普通老百姓谁会去买?”
在某外企工作的陈小姐,前些天到商场买了几盒营养保健品孝敬父亲。父亲拆开精美的外包装盒才发现,包装里大盒套着小盒,一层层折成方格的纸板间,放着一个个裹着黄绸并用塑料泡沫隔着的小巧玻璃瓶。取出这些装着营养品的玻璃瓶一看,它们的体积加在一起也不到外包装盒的四分之一。再看看那个精致的大盒子和一堆黄绸、纸格,真有点扔了舍不得、留着也没用的感觉。“花小钱买东西,花大钱买包装”,颇有感慨的陈小姐对此也只能表示无奈。
专家指出,包装有两个功能,其一是保护商品在制造、运输、仓储和销售中不破损,不变质;其二是对商品起到美化、宣传和增值作用。目前公众对过度包装的质疑,主要集中在第二个功能上。比如,有些商品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好看不好吃,中看不中用;有些体积庞大,腹内空空,层层叠叠的硕大包装盒里只有极小一部分商品;有些看似气派,富贵体面,其实包装之“椟”更比待售之“珠”的成本高;更有些类似“燕窝里没燕窝,蜂蜜里没蜂蜜”的假货,被精致地伪装成佳品,在坑害消费者利益的基础上谋取暴利。
“面子”的代价
明明知道这种过度包装是一种浪费,为什么偏偏还有那么多消费者趋之若骛?毕竟在市面上同时存在高、中、低档包装的商品的情况下,过度包装的商品的购买并不是强迫性的,假如没有消费者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就会自动退出市场。是什么让过度包装盛行?为什么消费者会自愿为过度包装的商品支付额外的费用?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商品并不是买来供自己消费的,毕竟理性的消费者不会为了那些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包装支付过多的、额外的费用。
而作为礼物的商品,其使用价值的实现则在于商品是否具备承担礼物的交际价值的功能,即是否能够体现送礼者的“心意”和“面子”。
王先生是上海的一个供货商,常年代理国内的某知名月饼品牌。他说,现在月饼成了一种特殊商品,已经脱离了食品的范畴,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礼品,正所谓“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要将月饼作为礼品送出去,它的价值更多的要体现在包装上面,毕竟拿着散装月饼送人实在太寒碜,这就催生了豪华月饼的产生。
业内人士认为,有需求才会有生产、有市场。在一些大型的商场和超市里不难看到,几乎每件商品都有自己的包装物,有的商品还有好几层包装。以酒类为例,包装盒做得越来越精美,有的甚至用上了绸缎,并附有各式各样的精致礼品,这样的东西自然价格飞涨。售货员对此直言不讳:“这东西就贵在包装上,这样送礼才显得有档次。”
正是在一种畸形的消费需求下,畸形消费造就了过度包装。“那些天价月饼的生产厂家所要面对的消费者也绝对不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另外,过度包装也是商家换汤不换药的常用招式,不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换种包装又可以涨价发财。假冒伪劣产品亮丽外衣一穿,登堂入室,招摇撞骗。
厂商之所以贪大求奢、追求包装,说穿了是在于豪华包装可以开高价,带来超额利润。许多包装费用甚至超过商品本身的价值,像几元钱一支的钢笔,两支装进美丽的织锦缎面包装盒内,再冠上“情侣对笔”的靓名,就敢标价99元,美其名曰天长地久;同样的月饼,散装的和装进造型别致、色彩斑斓的铁皮盒的,价格就能相差惊人。一块月饼能值多少钱,几百元一盒,包装物的价格远远超过了月饼本身。
这不是“美丽的欺骗”是什么?诚然,适度包装有助于提高商品的档次,防止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受到损坏,但不分品种和价值高低统统过度包装就有欺诈之嫌了。把不值钱的东西里三层外三层包装、把伪劣商品打扮得“花枝招展”、“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岂不是坑人骗人?毕竟商品最重要的还是内在质量,外部包装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货真价实、物有所值,仍然是取舍商品的最重要标准。
新闻背景:国外控制有三招
限制包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对于控制“货卖一张皮”的过度包装现象,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形成共识并取得不少经验。据介绍,目前,国外对过度包装的控制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
标准控制:即对包装物的容积、包装物与商品之间的间隙、包装层数、包装成本与商品价值的比例等设定限制标准。通过立法限制过度包装,是当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的需求,目前全球掀起了“绿色包装”的风潮,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包装法。例如:过度包装物品在韩国属于违法行为,为了落实物品包装比率和层数的限制,韩国政府对商品的包装要进行检查,奖励精简包装,过度包装的商品要罚款。
经济手段控制:如对非纸制包装和不能满足回收要求的包装征收包装税。例如:最早推崇包装材料回收的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法”,丹麦率先实行“绿色税”制度。
加大生产者责任:规定由商品生产者负责回收商品包装,通常可以采用押金制的办法委托有关商业机构回收包装。为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目前有很多国家规定,生产者不仅要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还需要对报废后的产品或使用过的包装物承担回收利用或处置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