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浪、搜狐争推十大新闻评选,卓越卖力吆喝各种影像、图书销售榜,百度三番五次地推出各种各样的年度排行榜,到今天的“阿里指数”,在网络企业争着推出各种各样“标准”的背后,争夺的是对市场的话语权和支配权!
日前,第一个反映国内电子商务市场整体走势及活跃程度的量化指数——阿里指数,由阿里巴巴公司、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和华夏信用咨询公司联手推出。这不仅是第一个反映国内电子商务市场整体走势及活跃程度的量化指数,也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一个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指数项目。
赔本赚吆喝的背后
据了解,“阿里指数”是根据阿里巴巴网站每日运营的基本数据,包括每天网站浏览量、每天浏览的人次、每天新增供求信息数、新增公司数和产品数这5项指标以不同的权数计算得出的一个数据。指数的编制由阿里巴巴和北大、华夏三方确定规则,在计算方法上,以1999年3月10日定义为“基准日”,指数值为100点,之后在此基础上升跌,每日“阿里指数”都是该基准日的对照值(阿里每日指数=当日交易信息值/基准日交易信息值×100)。
根据最后完成的“阿里指数”曲线图,阿里巴巴将1999年3月10日以来的国内B2B电子商务市场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期(基准日到2001年1月期间,“阿里指数”增长了8倍);寒冬期(2001年1月到2003年3月)、复苏期(2003年3月到2003年底,国内的非典,甚至远在海外的伊拉克乱局对电子商务的促动作用明显)和勃发期(2004年1月至今,期间“阿里指数”上窜了近10倍)。
“我们绝对不会通过‘阿里指数’捞钱”,阿里巴巴公司一直如是表示。从公司推出“不竞价搜索”的诚信通搜索系统,到CEO马云“三年内不谈赚钱”的“淘宝网”,再到看起来似乎是赔本赚吆喝的“阿里指数”,阿里巴巴似乎一直在努力淡化自己的铜钱味道。
然而,阿里巴巴于2004年3月10日推出基于“诚信通”的“诚信通指数”,用该指数将网商的诚信度表现为具体分值后,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网商间互相了解和选择对方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阿里巴巴网上交易的活动中,企业诚信通指数已经成为交易完成的重要保障因素。”业内人士分析说,“诚信通会员比普通会员成交量要大10倍;85%的买家和92%的卖家,会优先考虑与诚信通会员做生意。”也正是因为这样,诚信通旧会员续签率超过了80%,新注册会员增长速度也十分惊人。其结果是,为了获得尽量多的单子,越来越多的企业自然会选择缴费加入,这样一来,通过诚信通指数给在线企业设置的“机会门槛”,阿里巴巴坦然笑纳了越来越多的会费收入。
同样是市场标准,诚信通指数重点反映单个企业的网上交易信息,“阿里指数”则记录阿里巴巴中国整体市场交易信息。同样是声称“不赚钱”的标准,“阿里指数”的推出,也必然会在“网商”之间设置一道“机会门槛”,从而为阿里巴巴创造出另外一条生财之道。
据阿里巴巴高层透露,今年阿里巴巴的目标是,每天盈利100万。
明推标准,暗图垄断
“我们希望将“阿里指数”打造成为像‘道琼斯指数’一样的权威指数,成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甚至见证中国经济总体走势的晴雨表。”作为全球最大的B2B公司,阿里巴巴此次携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联手推出“阿里指数”,并且请来国内信用咨询行业的顶尖公司华夏信用老板助阵,可以看出其对“阿里指数”的苦心经营和看重程度。
据阿里巴巴内部员工透露,阿里巴巴CEO马云将“阿里指数”的推出放在了极高的位置上,其地位"仅次于上次成功融资8200万美元",那么一向谨慎低调的马云为何不惜暴露自己的商业秘密,将一直被高度保密的相关数据拿出来,每天在网站上公开发布这个本身并不赚钱的指数呢?
“醉翁之意不在酒”,业内人士分析,阿里巴巴推出一个可供各界包括竞争对手参考的指数,谋求的是一个行业权威话语行使者的身份,该指数的推出,将可以看作阿里巴巴全面垄断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战略的开始。据了解,截止到4月30日,阿里巴巴公司的会员总数达到353万,其中中国企业数量为270万,这个数量几乎与目前国内能够熟练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总数不相上下。
作为“阿里指数”的合作研究单位,北大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懿博士对该指数非常乐观,““阿里指数”的样本选择严谨,功能定位明确。由于在阿里巴巴交易的企业为数居多,因此这一指数从相当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走势以及电子商务市场活跃程度。”
据了解,现在国内已有1100万家企业,其中超过90%都是中小企业。而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现在中国企业上网率大概是22%左右,也就是说上网利用电子商务的中国企业在300万家左右。另据了解,许多跨国公司以及中国前100强企业,目前均已把阿里巴巴作为重要的采购和买卖平台。“显然,阿里巴巴的用户覆盖了中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这种覆盖甚至被有些竞争对手用“垄断”一词加以形容,“阿里巴巴目前正在建立一种壁垒,一旦这种壁垒完全形成,“阿里指数”将会顺利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一个关键的晴雨表。”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后面我们还会相继推出各个行业的具体指数”,字里行间透出的是阿里巴巴的野心勃勃,“公司希望今后股民炒股会看股指,企业上网经商则会关注‘阿里指数’这个标准。”
单枪匹马的质疑
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群狼环伺、明争暗斗的今天,阿里巴巴推出带有明显“公益”色彩的“阿里指数”,既展示了自己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绝对实力,消弥各竞争对手之间的矛盾,又相当巧妙地隐藏了其在行业内的垄断野心、谋求盟主地位的嫌疑。
专家表示,一套成熟的量化体系有两个涵义,一是量化体系,二是为管理服务。量化体系是指建立一套定量的指标体系,将各项对象、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来,建立企业和行业的数量化。为管理服务是指量化体系的建立是以管理为基础,管理需要什么数据,量化体系中就要建立什么指标,提供什么样的指标。
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不能量化的话应该是不成熟的。“阿里指数”的出现从量化的角度对一个产业做了一个描述,而且做了一个引导。这不是一件盈利的事情,但是这样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包括阿里巴巴350万用户在内的所有电子商务用户。从某种角度来说,如果能把一个公司和一个公司的业务跟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的话,也许是做企业想达到的最高境界。
以“阿里指数”为例,经过分析“阿里指数”的曲线走向,是可以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在一年中的某些月份,某些行业的商品增加的多,比如在春节前后,网站的浏览量会下降。根据这些规律,网站可以适当的对今后的工作做出安排和调整,同时也能引导用户冷静地分析市场热点,进行理性交易。“阿里指数”就是要建立科学的“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指数”,并进行量化研究,通过系统的传播,使其成为刻画中国电子商务人群行为的权威指数。
假以时日,国内国外关注电子商务的人通过“阿里指数”的走向就能够大致了解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一个局势,甚至可以细化到某一个行业电子商务的细节。“阿里指数”来自于电子商务的应用实践,反过来可以指导电子商务的发展。
有观点认为,阿里巴巴从“阿里指数”能得到多少实际的好处,现在仍不明朗。但借此争夺话语权和推销其诚信体系则是提升行业门槛的好方法。
由此联想到一个颇为相似的场面,今年3月,易趣主导举办“2004信用与电子商务高峰会”,借助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从易趣网上交易看中国网络信用之现状及建议》的研究结果。通过易趣提供的网上交易数据,北大对数据本身和网上信用机制做了诸多分析,展示出“信用制度对于网络经济的促进作用”。
易趣和阿里巴巴作法的相通之处,都在于用来自于应用实践的交易数据反过来指导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同之处在于,易趣借助积累起来的信用数据库提升C2C门槛,打击新进者淘宝网;而阿里巴巴是在巩固B2B地盘的同时,把标准延伸至整个电子商务领域。而联系到近日阿里巴巴整合B2B和C2C平台,并进行相关并购的传闻,推出“阿里指数”问鼎行业标准显然还有助于投石探路、定下铺垫。但“阿里指数”的壁垒并不稳妥,其根基是几年积累的交易数据和诚信通体系;而其他电子商务厂商尤其是易趣同样具有这些数据。不同的是,“阿里指数”是B2B数据,企业为主体,而易趣是C2C数据,个人为主体。
但也有质疑“阿里指数”有越俎代庖之嫌。首先,目前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只占中国企业总数的20%,而其中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就更少,基于不到20%的企业数据而得出的指标很难全面衡量市场状态;其次,“阿里指数”只是基于参与阿里巴巴平台的B2B厂商,而B2C和C2C市场状况都未计入,而在销售规模上,阿里巴巴2003年的营收只在3亿元左右,而易趣已达到10亿元,当当和卓越合计也在2元亿以上。如此,“阿里指数”充其量只在B2B市场上有参考价值,而对整个电子商务市场缺乏说服力。
如果阿里巴巴和易趣、当当、卓越等联手推出一个指数,显然更具公信力。或许阿里巴巴单枪匹马的行动,正折射出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并未成熟,各路厂商为标准、舆论和市场的争夺相持不下的格局。
一切以“标准”的名义
作为制定行业标准的核心力量,企业自身的实力至关重要。一方面,企业要有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在整个行业内的领先优势以及影响力也至关紧要。为什么制定标准,说白了标准能带来利益。
事实上,在国内众多网络企业中,不惜劳苦推出各种各样“标准”的,远远不止阿里巴巴一家。大家看中的绝对不是“标准”本身,而是背后蕴含的巨大商业利益。
每年的“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早已成为新浪、搜狐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然而这并不代表新浪和搜狐对过去一年有多么大的留恋,而是借助自己推出的十大新闻“标准”,来衡量自己过去一年的新闻做得多么好,借此引来更多广告客户登门下单。同样是电子商务企业(B2C)的卓越网,终年不停地在吆喝自己推出各种图书、音像“销售排行榜”,目的自然也是为了把自己仓库里的那些书早点卖出去。就在几天前,搜索引擎百度再次一口气推出了三个有关房地产的排行榜,真正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告诉开发商们:“你们可以尝试一下在搜索引擎做广告这种新方式!”
“阿里指数”自然也不例外。有媒体表示,阿里巴巴显然对推出这一指数蓄谋已久,推出的时机如果过早,得不到行业的重视,推出的过晚,则难免被别人占了先机,在市场趋于成熟的今天,“阿里指数”的推出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各个领域的各个公司都在忙于争夺势力范围,阿里巴巴推出这样一个行业指数,无形中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就高了一个层次,对于提高阿里巴巴的整体品牌形象有不小帮助。
马云曾经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过阿里巴巴的经营理念:“看到过很多捕鱼捕虾致富的,但是很少看到一个人一开始就去捕鲸鱼而致富的。阿里巴巴吸引了绝大多数中国最有活力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就像是汇集到一起的鱼群,鱼群多了,大鱼就会来,大鱼多了,鲸鱼也会来。这是一个过程,不经历这个过程而直接去捕鲸鱼,只有死路一条。”
而现在阿里巴巴的盈利情况也在证明马云的选择是对的,阿里巴巴的目前收入来源于其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产品,其中帮助中国企业做内贸生意的诚信通,会员每年需缴纳2300元的费用,而帮助中国企业出口的中国供应商,每年的费用为6万到8万元之间。如果 300多万的会员,有1/5为诚信通会员,1/50为中国供应商会员,每年的收入粗略估将达到惊人的5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