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实现有效监管的同时,合理调配人力和物力资源,既保障口岸畅通,又有效规避风险,是检验检疫部门研究的热点课题。
检验检疫风险,是指进出口产品、出入境运输设备、交通工具和人员造成的质量、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危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检验检疫风险管理与传统检验检疫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从经验判断升级为以数据为依据的综合风险评估,通过风险管理决策把有限的资源应用到高风险对象的检验检疫监管上,提高工作有效性,更科学合理。
实行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是应对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必需,是走信息化管理道路、实现检验检疫科学发展的必需,具有可行性。
首先,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依据充分。自2001年起,国家质检总局针对特定范围内的检验检疫风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如《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规定》、《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卫生检疫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实施细则》等。这些法规为风险管理理论全面地、系统地应用于检验检疫工作实际提供了依据。
其次,符合当前经济形势、进出口企业及检验检疫部门各方愿望。实行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可以简化低风险产品检验检疫流程,降低查验比例,加快通关速度,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降低企业进出口运作成本,缩短供货周期,提高资金利用率;可以缓解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将有限的资源应用到对高风险产品的检验检疫监管上,合理降低检验检疫部门承担的风险。实行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将促进国家、企业、职能部门的共同发展。
检验检疫部门已经具备一定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识别,只有全面准确地识别风险,才能衡量风险和选择应对风险的方法。风险识别的重点是全面收集有效的风险要素。近年来,“三电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了便利,也促进了检验检疫部门信息收集能力的迅速提升。检验检疫工作人员长期积累经验、CIQ系统的不断升级、全申报数据的有效获得,为检验检疫的风险识别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数据平台。
对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的设想:
目标 以检企双方共同承担风险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企业承担的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责任;检验检疫部门在有效监管的同时,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将检验检疫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以下。
风险识别 建立健全进出口产品风险信息收集机制,包括产品、企业、检验检疫部门三方面的风险要素,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检验检疫风险要素包括疫病、品质、技术、贸易、政策、经济、内部管理等多种风险。全面收集检验检疫监测结果、现场调查、专家意见、国际组织和国外机构发布信息,国内外团体、消费者反馈信息等。
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 利用信息化平台处理风险信息数据库中的风险要素,选择合理的数理统计、综合评估方法,量化特定的检验检疫风险要素,并结合当前检验检疫部门可利用资源、管理模式等因素将检验检疫风险分级。
决策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并得出最优方案,内容包括查验比例、验放模式等。管理决策的原则应该是处理风险的措施对贸易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效果评价 在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后进行动态的分析、评估和修正,使风险管理措施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
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应与企业分类管理、全申报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紧密结合。三者都是以企业诚信为基础,以有效监管为目的,三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必将能推动检验检疫事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