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7年底,3年间,新疆12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各种农作物累计增产1亿吨,农民每年人均增收900元。标准化对当地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22%。”在近日召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8年标准化工作会议上,自治区质监局标准化处副处长吐尔逊·巴克高兴地告诉笔者。
吐尔逊·巴克说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国家和自治区举办的第5批示范区。2007年自治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标准化取得长足进展。质监系统围绕自治区特色农产品、新产品、环境保护、民族特需产品、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制订了102项地方标准,比年初计划翻了一番。
各地州质监系统围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自治区的地方标准《乌鲁木齐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销售规范》为建设全疆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吐鲁番地区在食品专项整治中,全地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的产品执行标准登记备案率达到100%;以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为抓手,强化企业的标准化,在符合考核要求的25家试点企业的考核中,6家企业被确认为国家最高级―――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大力发展标准化为自治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库尔勒香梨标准体系》实施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依据该标准,对低产劣质梨园和老梨园加以改造。应用面积6万亩,特级果品率达到75%。在5万亩香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无公害香梨亩产增长30%,农民年均收入增长38%。新疆萨帕乐细毛羊标准化体系的实施,使自治区的细羊毛获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销售价格一高再高,连年保持了全国市场最高价格,并向海外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