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汽车产业首份蓝皮书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8》日前正式发布。结果显示,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尚不及发达国家相同指数最大值的一半,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该报告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是中国汽车产业第一次发布的蓝皮书。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业环境竞争力的分值为59.13,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分值为38.68,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的分值为10.01。
2007年我国汽车产业出现了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的新格局,有了更多的产业技术联盟的形成(特别是针对关联零部件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迈出了重要步伐,兼并重组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从产业创新竞争力的比较结果来看,研发经费投入方面竞争力的分值为42.14,研发人员投入竞争力分值为49.20,自主品牌竞争力分值为24,获专利授权方面竞争力分值仅为15。这说明目前我国在汽车产业创新方面的投入并没有有效地转化成产品。从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的比较来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市场份额竞争力的分值仅为7.51,海外生产能力方面的竞争力分值为0。
据了解,此次评估,研究人员收集了35家股份制企业、30家国有企业、25家合资企业和12家民营企业的数据,涉及的产品包括轿车、SUV和各种客车、载货汽车。蓝皮书提出,尽管多数企业已经具备联合开发的能力,核心部分如动力总成机械部分企业研发能力也比较强,但是汽车电子等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失。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总需求量是400万套,但是国内企业提供的数量仅10万套。蓝皮书指出,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总体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汽车生产中一些技术和附加值含量高的核心零部件不得不依赖进口,无法形成对整车自主创新的强大支撑能力。世界零部件的100强,中国没有一家能够进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杜芳慈认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还是创新的力量不够。创新是技术积累、品质积累以及管理积累3方面协调发展的成果。在产业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销售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确具有一定优势,如低成本的运营系统。我国汽车产业需要抓住这个优势,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战略目标。将重点由整车产销转移到零部件生产上,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数量充足的优势,进行零部件生产与加工。
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提出了8项良策:一是实施公平而有效的竞争政策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制订国家战略,明确战略目标,确定战略重点,力争到2020年左右,使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在产业结构上,战略重点应由装配制造整车为主向核心零部件制造、汽车服务贸易和集成创新能力转移;在产品结构上,可以经济型轿车和中轻、微型商用车等起步,逐步向中高端乘用车和中重型商用车发展;在技术选择上,可以选择在整车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系统集成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在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资本纽带促进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产业重组,重点培育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在战略重点的选择上,建议将近期的战略重点放在经济型轿车和中轻、微型商用车等低成本车(如单车售价低于1万美元)的细分市场上。三是以节能和环保发动机技术为突破口,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四是加强社会性管制,完善产品型式认证和一致性管理,加快产业政策的转型。促进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需要政府放松汽车行业的准入限制,实现政府前置性管理方式的转变,将管制重点由经济性管制向社会性管制转变,由投资项目审批转向产品型式认证制度。五是推动产业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六是建立财税激励政策体系,鼓励节能环保安全汽车的大众消费。七是加快零部件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优化汽车产业供应链。八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