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联盟与HD DVD联盟标准之争,BD联盟最终获得了胜利。昭显了技术研发、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产业联盟背后的资本力量,对于联盟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作用。
产业联盟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已经是当下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一个趋势。如今,两大高清DVD标准产业联盟,BD(蓝光)联盟与HD DVD(前瞻光学储存)联盟标准之争已经尘埃落定,BD联盟最终获得了胜利。回顾HD DVD联盟与BD联盟的竞争历程,对于我国信息产业联盟的发展和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两大联盟竞争历程
2002年,BD和HD DVD(当时名为AOD,2003年11月更名)正式亮相,并开始拉拢各自阵营的成员。2004年-2005年,BD联盟与HD DVD联盟展开正面交锋,谈判的破裂促使两联盟进一步分化。2005年-2007年,两大联盟竞争进入角力阶段,技术、伙伴、市场都成为二者竞争的战场。
联盟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中发挥了群体优势。两个联盟技术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光盘容量和版权保护方面。BD联盟:2005年12月TDK(东京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推出BD-R和BD-RE刻录光盘,容量为单层25GB、双层50GB;2006年3月,松下推出全球首款BD/DVD/CD全兼容刻录机。HD DVD联盟:2005年5月,东芝发布单面三层HD DVD-ROM光盘,容量为45GB;2006年3月,东芝推出全球首款HD DVD影碟机。
联盟中伙伴的数量和范围体现了联盟对资源的整合能力。2006年两种标准的高清DVD产品正式推出,两联盟在争取盟友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无论是软硬件厂商、内容提供商还是销售商都是竞争的焦点。事实表明,联盟成员及支持者的数量和范围至关重要。
一是对产业链上游内容提供商的整合。好莱坞的影业公司是高清DVD最重要的内容提供商,BD联盟在此领域占尽了先机。好莱坞7大电影公司,除了派拉蒙摇摆不定以外,索尼哥伦比亚、迪斯尼、20世纪福克斯和米高梅这4家公司都是BD的支持者;HD DVD联盟中,华纳兄弟早在2005年就开始“脚踩两只船”,只有环球影业一直站在HD DVD阵营中。这一方面是由于米高梅与哥伦比亚公司同属索尼旗下,另一方面是与BD联盟积极主动的营销策略密切相关,其在版权保护方面的技术支持和在经济利益方面的巨大让步赢得了好莱坞众多电影公司的好感。
二是对产业链下游软硬件厂商的整合。在这方面,两大联盟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最终结果是势均力敌。在计算机领域,HD DVD得到英特尔和微软的支持,而惠普、戴尔、联想、宏基则全线支持BD。在游戏机领域,微软的Xbox360采用HD DVD光驱,索尼的PS3则采用BD光驱。两联盟的竞争并未在这一环节分出胜负。
三是对产业链边缘零售商的整合。这一点起初并未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但在竞争的末期零售商的突然介入,使得HD DVD联盟没有丝毫的回旋余地,只能承认自己的失败。这让人们认识到,在当前销售渠道越来越集中的趋势下,零售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市场拓展是联盟竞争的正面战场。HD DVD联盟和BD联盟的竞争在市场层面上的展开:一是低价普及速度之争,二是低成本生产之争,三是新兴市场拓展之争。
HD DVD碟机以率先上市和更低的价位,抢占了市场的先机。2006年3月31日,HD DVD联盟主导者东芝在日本上市第一款高清碟机HD-A1,随后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投放。BD联盟的影碟机虽然比HD DVD影碟机上市晚了数月,但支持盟友更多,双方难分胜负。
2007年3月双方点燃价格战,东芝推出低价版HD DVD播放机HD-E1,零售价仅为499美元。3月下旬三星将其BD播放器BP-1000的价格下调至469.99美元,降幅约48%。紧接着,东芝入门级HD DVD每台报价降至399美元,降幅约20%。
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HD DVD联盟从2006年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亚洲厂商加入,并在2007年产生实质性的市场结果。BD联盟考虑将影碟机的生产线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亚洲地区。在开拓新市场方面,2006年HD DVD市场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和欧洲,2007年则分出一部分精力开拓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BD联盟自然也不甘落后。
2008年两大联盟之争进入收官阶段,内容商与零售商的突然倒戈加快了BD联盟胜出的步伐。2008年1月4日,华纳兄弟公司宣布今后只发行蓝光DVD,2月沃尔玛决定在其4000家美国连锁店只销售蓝光DVD。2008年2月16日,东芝宣布放弃HD DVD格式,这标志着HD DVD联盟宣告彻底失败。
两大联盟竞争启示
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是产业联盟形成的原动力。产业联盟在创立之初,大多是以技术的研发、创新和推广为原动力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品化,产业联盟开始不断壮大和发展。到产品的市场化阶段,联盟的规模和范围扩展至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甚至边缘组织。
以BD联盟为例,在索尼公司推出BD技术之后,得到了飞利浦、松下公司的认可和支持,进而9家公司共同发布了BD技术标准。随着技术的进步,三菱、惠普、戴尔和TDK加入其中,共同成立了蓝光光盘协会。而在产品的市场推广阶段,迪斯尼、20世纪福克斯等内容提供商和沃尔玛、百思买等零销商的加入,使BD联盟得到了空前壮大。
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产业联盟的核心竞争力。BD联盟最终能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借助其出色的营销手段有机整合了各方面的力量。索尼是好莱坞片商哥伦比亚和米高梅的幕后老板之一,通过对资本的控制与渗透,扩大了BD技术在好莱坞的影响力。BD技术在防盗版、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努力,又赢得了众多好莱坞电影公司的支持。最终,沃尔玛等零售商的加入使BD联盟的资源整合达到了极致。
产业联盟的动态特征使产业联盟的竞争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随着产业联盟力量对比的变化,联盟的成员会有突然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往往会对产业联盟的竞争格局造成颠覆性的影响。HD DVD联盟的发起者之一NEC(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NEC电子2005年倒戈支持BD标准;好莱坞的派拉蒙公司一直是“典型的两面派”,态度摇摆不定;BD联盟的LG于2007年1月发布首款BD/HD DVD全兼容光驱;2008年1月,华纳兄弟的转变,则对HD DVD联盟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加速了两大联盟竞争的落幕。
产业联盟的胜利是一个团体的胜利而不是哪一家企业的胜利。以索尼为代表的BD联盟在高清DVD标准的竞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并未使索尼公司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过去DVD标准竞争中,虽然索尼标准最后败给了东芝标准,但是在DVD专利里,索尼还可以占20%的专利,仍然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而这次在高清DVD标准竞争中,尽管BD联盟最后击败了HD DVD联盟,但在高清DVD专利里索尼所占的份额并没有比在标准DVD中多,这带来的是所有BD联盟成员的共赢。
产业联盟背后的资本力量决定产业联盟的竞争不会旷日持久。产业联盟的竞争是技术标准的竞争,更是其背后巨大的利润空间的竞争。在当前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不同的产业联盟之间的资本也会相互渗透。资本掌握者当然不愿意看到,由于联盟竞争所带来的效率降低和资源消耗。这在东芝公司宣布放弃HD DVD事业之后其股票价格不降反升中可见一斑。
当前,一个以产业联盟为竞争主体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只有积极提升联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取得市场的主导权,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