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们越来越热衷于制定一些传统食品的国家标准。3月4日《成都商报》报道,浙江某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日前,该集团已经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组建工作组,制定粽子的国家标准。
曾经有过关于馒头、元宵等传统食品国家标准的讨论,如今粽子也在赶热闹似的掺和进来。
出发点大概主要是为了工业化生产的标准控制,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是注重标准设置本身,而不顾及市场消费的分化以及社会公众的认同,对于行业自身发展和传统食品创新将无所裨益。
一直以来,“保护”传统饮食文化的呼声不断,实际上这是由于域外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冲击了国内传统食品市场的一种现实反应。应该说,我们在食品上的想象和创新是最为强大的力量。且不说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品种繁多的食品,就是同样的饭菜到了不同的地区,经过不同的人手之后,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再者,从古至今传统食品也是在演变中才得以保存的。因此,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化、市场化的需要,在制定一系列食品标准的同时,应该进行必要的限定,在商品生产和日常生活之间进行区别处理。
当下被称为是所谓的“消费社会”,市场也是所谓“千挑万选”的市场,标准化、集中化的大量生产模式在有些领域并不适用,即时性、个别化、定做的产品在应运而生。《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曾经指出,“只够老鼠喝的一口牛奶”也会有厂家乐意生产。基于此,越来越多的标准也无法真正解决食品生产的根本问题,更无法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
其实,关于食品的最终标准,只能是人们的记忆和舌尖的感觉。我们都希望吃到原汁原味又非常正宗的传统食品,但是也决不愿意自己的想象受到过多的约束,除了安全卫生的要求,千万不要做出一个限制性的什么标准化来。如果为了继承和保护的目的,倒不如整理出一份类似菜谱的东西来,把所有关于这种食品的类型进行一番介绍,喜欢哪样就自己选吧,反正都还被称为馒头、元宵、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