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药已成为医学界的热词,人们对它的期待和关注日渐看涨。一方面,国际对天然药物需求迅猛增长,大众医疗模式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化学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生产成本较高,研制周期较长,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药正在世界范围内被逐步接受。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让传统的中药学更加科学、规范和现代化。
“中药要想国际化,必须现代化。这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中成药的现代化,也应该包括中药饮片、中药材的现代化,它不仅仅是中药产业的现代化,还应该是中药研发、中药农业、中药商业和中药工业整体‘一条龙’的现代化。”作为“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总体专家组成员、天津中医学院张伯礼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刚刚起步。”
各项研究紧锣密鼓
谈到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内容,张伯礼说,“中药质量标准及疗效评价技术平台”就是建立中药产品的质量标准,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水平,确保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系统评价中药的疗效,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中药疗效评价标准和体系;关于“中药提取物及常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也是针对常用中药配方颗粒、开展药效对比、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研究;针对中药提取物,重点开展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而“现代中药品种的示范研究”则是以标准为主线,针对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对比优势的、研究基础较好的中药品种,包括已经上市的传统中成药物品种的剂型、工艺改进和质量标准提高的二次开发;具有临床应用基础且疗效突出的中药复方药物,复方中药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完善临床前的各项研究工作或开展临床研究。
据张教授介绍,专项还在研究和制定规范化的中药标准、常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以及濒危和常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中药饮片炮制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我们正在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对重要作用机理进行探索性研究。”谈到应用的新技术手段,张伯礼透露。
技术标准逐步完善
在这两年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专项对179个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140种常用中药材现代质量标准,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现代质量标准、30种配方颗粒质量标准,74种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20种中药化学对照品、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研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了约50种中药化学对照品及200多种中药对照药材(提取物)的研究,目前已具有向全国提供中药化学对照品300多个品种、对照药材及对照提取物400多个品种的能力,为建立国家中药标准物质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全国有18个省市设立了支持技术标准的研究项目;17个省制定了共计202种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建立了122种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山东省在全省范围内制定了《中药标准提高行动计划》;部分省市制定了中药标准研究计划,开展了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修订和完善工作。
创新平台全面搭建
谈到中药基础研究现状,张伯礼说,国家在近年来增大了中医药科技的投入,一批重大专项开始启动。“从2002年到2004年,中药现代化进程明显加速。”张伯礼说,两年间,全国共组建各类中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与重点实验室148个;729家中药企业通过GMP认证,24个省建立了448个中药材GAP基地;18个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达1384.3万亩;全国每年开发中药新产品上百个,其中年销售额亿元以上品种34个。
同时,还搭建了一批中药研究创新平台。目前,已建立了4个“国家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和3个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建立了4个规范化中药临床试验中心,正在建设3个“国家中药药理规范化实验室”和4个“国家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各地建立验收了87个中药示范三级实验室。全国有17个省市组建了中药筛选、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中心共75个;12个省市建立了各类中药工程中心和研发基地36个;6个省市建立了省级中药实验室和研究室37个;广东省还建立了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库。
当记者问及老百姓从中得到的最大好处是什么时,张伯礼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享受更大的实惠,用药更加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