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ISO9000认证,5S管理,六西格玛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在国内企业界广为推崇和效仿。从实施效果看,少数成功的企业有了创新和突破,大多数企业却还在走老路,唱老调。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对先进方法的理解、认识、使用等方面的差异上。
首先,是理解上的局限性
一是把质量管理局限在质量范畴,在日常管理上另行一套。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强调的是文件化制度体系和制度化文件标准,关注的是企业满足顾客要求和符合法规规定的能力,要求的是企业上下按程序实现生产经营和服务改进等过程。但在实际理解上,许多人把体系标准理解为一部分人的一方面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于是,员工遇事找领导批条,领导遇事找部下开会。制度被束之高阁,能怪制度不管用吗?
二是把质量目标局限在统计范畴,在职责权限上缺乏一致。确定质量目标是质量策划的首要任务,目标确定后,还要按全面质量管理(TQM)进行PDCA循环改进。这就要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处理4个环节的职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但在实际操作上,总结处理环节被简单理解为数字统计,由于为统计而统计,只统计不分析现象的大量存在,分析处理职责得不到落实,新的更高一级的循环难以形成,质量目标便失去了号召力和生动性,而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死数据。
三是把改进计划局限在理论方面,在管理战略上按既定方针办。有的企业按标准要求编制了改进计划,制定了纠正(预防)措施,但结合到具体的过程和项目,往往是就事论事,按既定方针办,使科学的改进方案流于一个完美的假形式而不了了之。
其次,是认识上的滞后性
理解上的局限性,决定了认识上的落后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在合格率上,还停留在百分比的认识水平上。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基本理念是———没有百分之百合格,只有不断改进和提高。
●表现在行为规范上,还维持在卫生与考勤阶段,提起日本的“5S管理”,不少人都认为,不过是值值日扫扫地,认识不到质量目标对人、机、料、法、环等五个相关因素的状态控制要求。殊不知,擦机器扫地是表面要求,识别并确认设备、工装、量具、工艺的有效状态,是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认识不到这个重要性,生产和检测的准确性就会失控。
●表现在信息处理上,相信偶然性,不承认必然因素。质量改进方法论认为,任何信息,都应能追根溯源,都应该举一反三,通过分析研究,缺陷方面的信息能变成进一步改进提高的依据。所以一些先进企业的质量经理或质量顾问总是把缺陷和失误当成宝石而细心琢磨,精心探究造成错误的必然性诱因,从而采取相应对策。
●表现在质量动力上,只注重内部压力,不注意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大多数企业负责人认为,改进靠严管,严管出精品。结果负激励用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抑,外部市场的压力得不到缓解和对抗,顾客和股东也看不到改进的机会和希望。通过改进质量来改进产品和效益的美好愿望就自然而然地付之东流了。
第三,正确理解质量管理的几项原则
六西格玛认为,只要设计好了过程就不会有缺陷。这个过程包括市场调研、设计开发、生产工艺、职责分配、检测试验、采购供应、资源配置、营销服务、分析改进等生产经营服务开发诸过程。由于对过程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盲目使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种种奇怪现象。
在对质量管理理解、认识和运用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1.深刻理解、精心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有符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要求的管理框架,管理层要主动参与或亲自主持这个框架的设计,才能发挥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2.提高认识,细心维护。过程方法是ISO专家反复论证总结的科学方法,从输入输出到分析改进,再策划新一轮的输入输出和改进,每个步骤都是讲法则的。企业领导应带头讲“法治”,使每一项工作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尽量减少习惯上的“人治”行为。
3.科学运用,创新创优。改进创新是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的核心。运用过程中的统计分析阶段,有相当丰富的生产经营开发服务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就能找到非常可贵的改进和创新机会。
4.分解目标,强化责任。根据目标规定责任配置资源是质量管理循环改进的基本要求。企业应将产品质量目标和工作质量目标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并根据目标分配情况分配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为下一步目标统计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统计分析改进后的奖励,也应按章办事,不能因企业效益和个人好恶而失之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