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22届年会近日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英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茶叶专家和代表出席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对有关茶叶国际标准进行了讨论和表决,其中,备受关注的绿茶国际标准技术指标原则获得通过。会议还决定建立特种茶国际标准工作组,秘书处设在中国,并由中国负责筹建。这次会议对推动我国茶叶标准国际化进程,促进我国茶叶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及提升我国茶叶国际市场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中国,茶更被视为“国饮”。不过,作为一个茶叶大国,我国的茶叶生产目前却面临着不少问题,不仅国内市场比较混乱,出口也陷入了“量增价减”的困境。我国茶叶当下的市场状况,既与数千年的种植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历史传统不相称,也难当“国饮”二字。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虽然我国目前已有茶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近500项,但缺乏专门而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国内标准化体系不健全,部分茶叶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技术指标存在冲突,而且茶叶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准技术指标落后于生产发展。由于中国茶叶标准不统一,茶叶生产企业往往不得不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茶叶,这既不利国内企业生产,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国外市场为我国茶叶产品设置绿色壁垒提供了条件。
因此,尽快完善和更新现有的茶叶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标准化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实现与国际标准体系的接轨,应成为解决我国茶叶市场问题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对现行相关茶叶标准进行系统的清理、修改和完善,增强持续追踪国际间茶叶标准发展的研究力量,加大对国外新提出茶叶安全卫生指标与分析方法的实验验证,最终提高自身检测能力,掌握应对技术壁垒的先机。同时,还要做好配套的物流标准、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实现从源头和流通环节保证茶叶质量的要求。
茶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成长中的国内市场和一体化的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产业及茶叶品牌培育而言,既是市场需求又是发展契机。有标准才会有市场,只要有了统一而完善的标准,农残、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出口量也会随之上升。只要我们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导入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探索茶业营销策略与创新,就一定能够全面提升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让中国茶真正飘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