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市获证食品抽查合格率始终维持在92%以上,未发生一起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这得益于该市把食品安全监管作为打造放心之城的关键环节,不断创新,努力健全证后监管长效机制。
2006年1月19日,深圳市政府下发了《关于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卫生监管机关变更的决定》,该市质监局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家承担起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和监管的质监部门,同时履行卫生许可和生产许可两项职责。
在两项许可的强力推进下,深圳市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取得了市场准入资格,一批不具备条件的食品企业停产、转产或被市场淘汰。目前,该市食品生产行业共有7个中国名牌产品、8个国家免检产品和9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全市取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企业数量从2006年底的300家提高到现在的近500家,获证企业数量增幅超过60%,获证食品抽查合格率达93.7%,贴有QS标志的食品已成为市民购物首选。
深圳市质监局早在2005年就组织研发了食品质量安全电子监管系统,在食品生产监管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该系统建立了企业动态电子质量档案,可实施分类动态监管,实现了全市监管信息共享,动态分析,提高了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能力。
近期,该局又开发了食品安全绩效考评系统,开展了食品监管绩效评估,形成了食品巡查监管闭环,增强了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该局正在研究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指数,通过建立一套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形成一套数字化指标体系,从而动态反映和综合评价区域或行业食品安全状况,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2007年,深圳市质监局加大了食品监督抽查和卫生监测力度,对所有食品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每季度至少抽查一次,全年抽查各类食品及相关产品8297批次,抽样数量较上年增长155%。部分企业在整改复查合格后,放松质量监管,又会出现同一项目不合格问题,甚至屡次出现。针对这一情况,该局不断深化后处理工作,尝试对存在严重质量卫生安全问题的食品在整改复查期间增加检验频次和检验项目,探索出一条约谈负责人、加严检验的后处理新路,提高了企业整改的有效性。具体来讲,就是在企业限期整改完成并提出复查申请后,质监部门按照7日至15日的间隔随机抽取3批次产品进行全项目检验,连续3次检验合格后结束加严检验,企业恢复正常生产。如果3次检验中任一次结果出现不合格,重新进行3次抽样检验。
针对辖区获证企业不同状况,深圳市质监系统积极创新有效监管模式。如福田分局探索委托加工食品企业异地监管模式,实行“一企两档”,与生产所在地质监部门建立联动监管机制。南山分局充分发挥年度核查的把关作用,对企业现场核查率高达90%,还实行了《食品企业负责人培训合格证》制度。盐田分局将有关食品监管制度和信息上墙壁,实现食品安全动态管理。宝安分局一手抓重点监管,一手抓指导帮扶,加强培训教育,打造豆制品、河粉及糕点等行业改造的“样板工程”。龙岗分局采取望、闻、问、切、治五管齐下的有效措施,为全区食品生产企业把脉问诊,积极推进在辖区每个街道建设1~2个熟食品集中加工区,实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集中生产、分开销售的运作模式。
面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深圳市质监局严格按照“五个第一时间”的有关要求,即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到现场、第一时间做出判断、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报送信息,迅速组织专项检查,及时向社会通报检查结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有效控制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不利影响,推动应急处理由“被动应付”向“主动预防”转变,实现应急处理常态化。罗湖区质监分局还牵头组织工商、卫生、医院等单位开展了辖区涉及多部门、大规模的联合食品安全事故演习,有效检验了各单位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取得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