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科博会上,“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话题备受关注。在5月25日举行的中国经济高峰论坛上,国内外专家指出,中国应尽快缩短“中国制造”进程,通过做大市场、本土品牌国际化、购买国际品牌等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创造”。
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制造”居世界制造总量排名的第4位。美国经济学者曾说,亚洲经济腾飞的弊病是靠汗水而非智慧。最近,欧洲某报曾发表名为《打破中国神话》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制造”实际是跨国公司的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之后的出口能力表现,并非中国本身的能力。国内也有很多专家指出,中国应该从拼汗水、卖力气的制造模式中走出来,实现高科技智慧的创造模式。
毕博大中华区负责人朱农飞认为,中国应该尽快缩短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进程。他说,任何国家企业的发展都要从制造开始,只有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才能实现自我创造,但是学习时间的长短要取决于国家实力本身,中国应尽快缩短从制造到创造的进程,在短时间内升级。
报喜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提出,本土品牌国际化是提升创造档次的有效途径。他说,当今世界是无形资产左右有形资产,消费者也从过去的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品牌意识很重要。从产业链上看,生产与设计研发所创造的价值比重完全不同,基本是1∶5,可见设计及研发的利润有多高。他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入服装制造阶段,多年来我们一直为创造国际品牌而努力,但是至今尚无一个能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他说,我们应该使真正的民族品牌国际化,这样的品牌在国际上才能长远化。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发挥大国优势,实现“中国创造”。大国不能走小国路。我们很多地区都是靠进出口实现经济增长,这是“四小龙”经济模式,对于中国这个经济大国是行不通的。我们不能依赖国外市场发展,要在自己的大市场中求发展。首先在大市场中形成强有力的垄断地位,才能走出国门与国际品牌抗衡。
要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化,中国企业必须改变思维方式。世界营销大师、科特勒咨询集团主席米尔顿·科特勒认为,实现中国创造最快的捷径就是运用资本来实现品牌的国际化。事实上,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华为、联想、TCL都已经在购买国际品牌了。一个企业能力有限,可以通过集中资本收购、品牌资源重新配置等方式,用资本政策实现战略性品牌的收购和拥有。他说,品牌是全球化的,可口可乐是全球性的品牌,而不是美国的,只是在促销上实现本土化,中国的品牌也要上升到全球品牌。
众多专家认为,中国应该尽快进入“中国创造”阶段。他们强调,如果中国还停留在制造阶段,将来中国就会变成纯粹的世界加工厂,一旦有更廉价的劳动力地区出现,中国将不再具有优势。长期的世界工厂状态会使中国的能源、原材料严重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