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知识的吸收与创造》对于学习和创新的意义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自主创新的根本是对知识资源创造性的使用,促使知识资源转化为实际的创新成果,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研究如何充分吸收知识资源、推动知识资源转化为创新成果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知识利用和技术创新领域关注的重点。郝红梅所著《知识的吸收与创造》,正是遵循这一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通过分析和制定组织的知识吸收与知识创造战略,提高组织的知识资源掌控能力,促进组织成员知识吸收和再创造,从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绩效。

  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多属于资源和成本依赖型,凭借低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价格等优势,“中国制造”承接了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产品迅速走向国际市场。但在汇率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和土地成本提高,以及“反倾销”、“反补贴”的影响下,“中国制造”的传统优势受到冲击,升级迫在眉睫。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济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转变为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竞争。但是,当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研发经费投入与GDP的比值为1∶1.35,远低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为5%左右。

  为了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防止我国的核心技术空心化和对外技术依赖,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依赖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重点。而《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一书,正是从这一战略重点出发,在知识的学习与创新之间,搭建了一座理论的并具有可实践性的桥梁。

  该著作以当前国际管理学研究最为倡导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因此,对于急欲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的企业来说,具有鲜明的理论针对性。该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理论探索直达国际知识转移研究的最前沿。该著关注了知识管理领域中知识转移这一国际前沿问题,分析了影响组织知识转移的知识特性、个体特性、组织环境等因素,深入剖析了知识转移中组织内部的员工在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和涉入程度不同的情况下,知识是如何被吸收和再创造的。尤其以定制化这一概念对知识产品进行分析,这在我国知识管理研究领域是首创,在国际研究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二是研究成果具有指导企业有效吸收知识、创造性地再利用知识的实践价值。该著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证检验,为企业提供了完整的企业外部知识吸收和创造性应用的指导。首先指导企业如何强化对组织外部知识资源的获取;其次,通过分析影响知识转移因素指导企业如何成功有效地进行知识转移;第三,如何在组织内促进组织成员吸收知识、并促使零散或个体的知识成为组织的知识;第四,如何促进新知识的创造并转化为实用技术和市场成果。通过这个完整、序列的知识吸收过程研究,最终促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是研究的结构体系和写作逻辑反映了当前国际实证研究的标准范式。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已成为中国学术研究进入世界学术之林的必要条件。当前国际上管理学的规范研究,倡导以科学范式和客观实践相佐证的实证研究模式。该著作整体设计思路、研究架构、写作方式和研究方法,代表了当前国际管理学研究的这一趋势,为国内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
作者:战军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2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