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10年、15年、20年,乃至50年陈酿……近几年来,市场上销售的各种白酒展开了一场“年份酒”大战,即以酒龄大小决定价格高低,过去一瓶仅一二十元钱的白酒,如今标注上3年或5年陈酿,价格便涨到四五十元钱。
来自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白酒产量近年来平均每年下降50万吨左右,平均降幅约为7.5%,但高档白酒的年消费总量却每年保持15%的增长幅度。白酒总产量的减少和高端白酒需求量的增加,使更多的白酒企业将目光盯向了利润更丰厚的高端市场,其中“年份酒”更成为市场争夺的焦点。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最近抽样调查测算,我国销售额排前100名的白酒企业有近60%推出了年份酒,年销售额不少于50亿元。
白酒年份一头雾水
然而,面对眼花缭乱的“年份酒”,消费者却大多一头雾水,谁也搞不懂陈酿说明了什么。比如,标注了5年、10年、15年、20年的陈酿,是否就说明了这酒在酒窖里“躺”了这么长时间?
湖北省一家酒厂的总工杨强告诉记者,如果酒体全都经过10年时间的酿造,酒厂所要付出的成本则高不可攀。仅以一个酒厂每年出厂1万吨的10年陈酿来计算,那么其静态库存必须保持5万吨以上。再以生产1吨酒平均占用资金1万元计算,则需占用总资金达5亿元。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年份酒”基本都是用原酒勾兑调配而成,酒中的“陈酿”只是在白酒中掺兑了些许陈酿的原酒。而且,陈酿原酒的含量究竟有多少,大都由企业说了算。尽管国内一些著名白酒品牌在陈酿工艺上有严格管理,但并不是所有白酒企业都能按此严格执行,而关键还在于目前没有针对陈酿的统一的国家标准。
负面效应开始显现
据有关方面介绍,我国著名白酒品牌茅台酒和号称 “天下三千年”的五粮液,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推出“年份酒”。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各地白酒企业争相效仿,蜂拥而上,纷纷开发生产“年份酒”,导致“年份酒”大行其道。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年份酒”大量出现的背景,主要在于白酒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潜在消费升级的双重作用。
业内人士介绍说,面对白酒市场的高端消费化需求,茅台酒、五粮液等名酒为了保持业内的领军地位,开始开发生产“年份酒”,以此发挥品牌优势和保护资源,不失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一种创新。然而,当一些二线品牌、区域性品牌和其他品牌的白酒,一哄而起开发“年份酒”的时候,市场对“年份酒”的负面反应便开始显现。
事实上,由于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年份酒”的无序生产带来的是对白酒涨价的推波助澜。据记者了解。2008年元旦前夕,白酒消费需求十分旺盛,以茅台酒、五粮液为首的“年份酒”提前全面涨价。在武汉市的各大超市和商场,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方名酒都展出了系列陈酿的“年份酒”,销售人员不停地调货上架,大力促销。“从2007年12月下旬开始,茅台酒、五粮液都涨价了,买高档酒要抓紧时间,听说过几天还要上涨呢。”一时间,市场上销售的飞天茅台酒,批发价格涨到580至590元,零售价格则由2007年初每瓶560元涨到680元。至于15年以上的陈酿“年份酒”,价格更是从3000多元往上飙升。同时,68度、52度、39度五粮液的零售价格,也分别达到了588元、568元和488元。
据湖北省酒类行业协会有关人士介绍,去年以来,茅台酒的价格涨了8次,五粮液的零售价格平均价上调了50元。由于这两大名酒的同步提价,于是,各地方酒厂也不甘落后,全面开发3年、5年、8年、9年、10年、15年、20年等陈酿,成为白酒市场价格平均上涨10%以上的因素之一。
认定“年龄”得靠标准
到底达到什么标准的酒才能称之为“年份酒”呢?
据了解,我国传统名酒企业剑南春已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挥发系数鉴别年份酒的方法”,前不久取得了国家专利受理申请,并将在此基础上申报国家推荐标准。
据厂家介绍,剑南春酒厂的科研人员经过八年长期跟踪研究发现:酒体中微量香味物质、乙醇分子及水分子间缔合程度是随酒的贮存时间延长而更加紧密,贮存时间越长的白酒,酒体中微量香味物质挥发系数就越小。按此种方法,只需测定待鉴定白酒的某些物质的挥发系数,将其与储存时间的标准曲线对照,就能获知白酒的生产年份。在应用中,只需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将待鉴别的年份酒中某种微量成分挥发系数与相应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就能显示相应的储存时间。这一方法快速、准确、方便、灵敏度高且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突破了长期困扰陈酿年份酒鉴定的难题,为生产和检测年份酒提供了科学依据。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是中国目前最具实力的三大高档白酒品牌,而剑南春的年份酒推出在茅台、五粮液之后,此番推出所谓的“挥发系数鉴别法”,只是炒作而已,“这样有利于剑南春抢攻高端白酒市场,但标准也只能是剑南春的标准,不会作为其他企业鉴别年份酒的标准。”
红酒标准值得借鉴
今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葡萄酒新标准。新标准对葡萄酒市场起到更为严格的规范作用,年份酒标注混乱问题已成为这次新标准实施后市场关注的一个热点。据业内人士反映,以往不少酒类企业采取了打擦边球的方式,来规避关于酒类年限的限制。比如把“10年”和“5年”的兑在一起,标注则都打上“10年”的,卖到“10年”的价钱。而新标准明确规定,葡萄酒标注的年份必须是酒的葡萄原料采摘年份,并且该年葡萄汁含量必须达到80%以上。这就向许多以往不同年份酒任意勾兑、“挂羊头卖狗肉”现象亮起红牌。
有鉴于此,业内人士呼吁,一方面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陈酿白酒年份的认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一方面企业更要加强诚信自律,不要在不具备生产条件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这样不仅会砸了企业的品牌,还给整个行业带来诚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