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是个禁枪国家,真枪是管住了,可对“假枪”的管理一直存有缺憾。新近《仿真枪认定标准》的正式出台填补了这个监管空白,并得到警方和家长的一致认同。据悉,这个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管理法》和《***致伤力的法庭科学鉴定判据》以及《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制定的。该标准规范了玩具***制造厂家的标准,同时明确其认定、标准监管由公安机关负责。仿真枪的认定工作由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对能够发射弹丸需要进行鉴定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从其所发射弹丸的能量进行鉴定是否属于***。当事人或办案机关对仿真枪的认定提出异议的,由上一级公安机关重新认定。
仿真枪从玩具一跃而成为潜在的“武器”,是近几年的事情。仿真***的危害显而易见,一是容易给人身安全带来危害,二是易被不法分子用来恐吓他人,实施犯罪行为。更何况,一些仿真枪械的销售窝点,常常设在中小学校周围,故意引诱儿童上钩。而各地不断发生因仿真武器引起的伤人事件,受害者也多为孩子。据了解,仿真枪的种类很复杂,按照发射方式粗略可以分为单发、连发型等几类;按照发射气体可分为压缩空气等;按照材质可分为金属、半金属、塑料制品等。可见其制造工艺之复杂,潜在杀伤力之强大。为了验证这类“***”的危害,某市公安部门曾邀请市民演示仿真武器的破坏性。只见一个小伙子手里握着一把黑色的手枪,从外形上看根本分不出是真是假。他扣动扳机,枪体传来一声轻微的撞击声,前方纸板上立即出现了一个圆孔。啤酒瓶应声裂成碎片、玻璃只出现弹孔而不是整体破裂。之后“射手”一个个上场,目标一次次“遭殃”。这时,“射手”纷纷询问旁边的警察,他们试射的是不是真枪?民警否定之后再答:这种仿真枪在击中身体要害部位时也能夺人性命。有位焦急的家长咨询:一般消费者如何界定仿真枪呢?专家给出一个实用的定义:通俗地说造型酷似真枪,能在5到7米范围内打穿一张纸的,就是仿真枪。
一位民警给作家柯云路写信,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前年某日,他正在值勤,突然接到一个涉枪报警案。目击者称,发现对面的银行大楼里有人正持枪作射击状,紧接着,又传来3声非常响亮的枪击声,他被吓坏了,以为是该行发生了持枪抢劫案,遂立即报警。民警们立即赶到现场,查获仿真枪一把,其仿真程度相当高,除该枪械本身是全钢打造外,只需要更换几个小部件,再配以真子弹,完全可以作为枪械使用。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位“枪主”就是银行职员,自述平时对枪械特别感兴趣,这次只是在银行内自己的办公室进行试射而已。这位警察对此大发感叹:一个重点防枪、防抢劫的特殊部门内竟然发生玩枪事件,很能说明公众对仿真枪的危害性是多么的漠视。
有识之士指出,全社会对贩卖、使用仿真枪的行为关注,最终达成从立法的角度限制该类行为的目的。《仿真枪认定标准》的出台,乃是实施有效管制的重要举措。毫无疑问,仿真枪产品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向“玩具”方向努力,而不准向“准武器”的方向发展。不然的话,仿真枪市场只能“卡壳”,连生产商带消费者都走进“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