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元宵节一过,农民就得起早贪黑准备春耕了。而今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公家庄,大王庄镇前卞 庄、富岭、李家庄几个村的黎明显得“静悄悄”。这是咋回事?
“俺家5亩地全部流转给了万兴,自己不用种了。这一流转,一年3000元钱稳拿到手。平时在周围村庄打打零工,基地上需要干活时,还能学学人家是咋种地的,两不耽误。”前卞庄村村民玄光荣为记者揭开了谜底。通过土地流转,万兴公司已建成了2500亩的姜蒜标准化种植基地,去年的姜蒜出口额超过了4000万美元,实现了农户和公司的双赢。公司董事长柳建增说:“农产品要走出国门,首先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种植,哪怕有一户违反了种植要求,都有可能影响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出口。进行土地流转,从根本上打破了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消除了农产品在走出国门中的绿色壁垒。”
土地流转,企业与农户“结亲”
“都是些山地,平时要是雨水充足,还能收点,要是赶上干旱,基本上就不长东西。这下可好了,不用自己种地,每年还能拿到流转金。还可以去基地打工。”寨里镇公家庄村的李荣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时种玉米、小麦,即使风调雨顺的年份亩纯收入也就300元左右,现在流转出去,不费任何气力,就可多拿一倍的收益,又能从低产出的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放手发展二、三产业。如到基地打工,每个务工人员每月可赚到劳务费1000余元,到生姜收获时,每亩地还可增加务工收入500元,全年每亩地收入达到2100元。
从2006年底,万兴果菜公司与莱城区寨里镇、大王庄镇进行合作,由村级组织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万兴果菜公司再与村级组织签订流转合同,创出了“企业+村级组织+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企业建起了2500多亩生姜标准化种植基地,而800多户农民既可获得每亩600多元的土地转让收入,还可在基地打工获得可观的工资收入,村级组织也得到了一定的服务费。
“像万兴这样的大公司在我们村建基地,这是个好事。村民受益,村里也能得到一部分服务费,更重要的是,我们看看人家是怎么种地的,我们也学学。”前卞庄村支部书记尚继明说。
柳建增说,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公司要进行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投入很大。但投入再大,这个基地也得建。建基地,就是要给农户起个示范作用,引导大家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
农场式基地,瓦解“壁垒”的“尚方宝剑”
2月20日,阴历的正月十四,在万兴果菜公司标准化生姜种植基地上,工作人员已开始了前期工作。“把这些都整平了,把原来的一小块一小块地连成一大片,打破了原来一家一户的界线。”工作人员指着眼前大片的土地说道。
万兴果菜公司董事长柳建增说,“这几年,农产品出口生意不好做,主要是欧美、日本等国的标准提高,像日本实行的‘肯定列表制度’,把我们的农产品挡在了外面。别人可以把这个叫‘绿色壁垒’,但对于我们企业来说,绝对不能看成是壁垒,它就是一个标准、一个目标。作为企业,你就应该想办法去达到这个标准,逼着你去想办法。”
万兴果菜公司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将原来“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改造成为如今的“企业+村级组织+农户”的新模式。柳建增说,许多实践证明,这种新模式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种植、攻克国外“绿色壁垒”的必由之路。
标准化种植,为农民绘制现代农业“蓝图”
“以前种姜都打农药,现在才听说不打农药也能治虫子。”大王庄镇前卞庄村支部书记尚继明是个种姜的老把式了,可听了基地工作人员的讲解后,猛然醒悟。
“生姜标准化种植基地的建成,农作物农药残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整个基地是不用农药的,比方说虫子问题,姜农们一季得打好几遍农药,但我们基地使用杀虫灯、诱捕器等物理捕虫方法,甚至直接组织工人去田间捉虫子。”
万兴果菜公司的做法直接影响着周围的村民,标准化种植开始深入人心。“你们知道标准化种植吗?”“知道,就是不用农药,那边墙上都贴着呢!”村里的宣传栏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操作规程》、《农药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目了然。“一般的姜,收购价是1.6元/斤,而农民按照标准化种植出来的姜,我们就按好几倍的价钱收购。这样农民看到了实惠,就会学着去种植。”柳建增说。
“只有引导农民克服传统种植观念,树立现代种植意识,才能进一步发挥传统优势,把姜蒜产业做大做强。”大王庄镇党委书记赵春培表示。该镇计划依托万兴果菜公司,扩大示范带动作用,计划在3年内,生姜标准化种植基地辐射区达到16000亩,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辐射区达到15000亩,全力打造莱芜生姜标准化种植第一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