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有目共睹,这些年涌现出一大批销售专家、品牌专家、维修专家等,普遍赢得消费者的敬重。然而,市场也培育出一些不受欢迎的“专家”,尽管这些“专家”的面孔模糊,手法也不够光彩,但必须承认,在攫取暴利方面,他们堪称行家里手。
首先,是那些擅长偷换概念的“语言学家”。今年春节,商场促销大戏拉开帷幕。不过,在热闹的活动中,许多人反映,有的商家大玩文字游戏,使顾客无法获得真正的实惠。譬如上海淮海中路上的巴黎春天百货,商场外墙上贴着“满300送150”的大幅海报。进到店内才发现,在购物得到返券后,再用返券消费时,只能“买300限用200”,但这一限制在商场海报中却没有标明。另一家品牌女鞋店门口的海报上写着“秋款女鞋折后满400减150,冬款女鞋折后满400减120”,但店员却表示不打折,只能享受“满400减150”的优惠。据了解,在商场促销中,类似的文字游戏现象并非个别,让不少消费者感到自己都快不认识中国字了。针对这一现象,消费者只好学做语言学家,特别要具备识别商界错别字的能力,力争做个赢家。
其次,是“数学家”的卖力表演。一些商家热衷玩数字游戏,最拿手的就是四舍五入。日前,南方某市物价局对17家大中型连锁超市价格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其中6家超市涉嫌价格违法。其中一家超市在销售散装商品称重计价时,结算总价往往采取四舍五入办法,不找零钱(分币)。如2008年1月13日向一消费者出售红链头等7件商品(收银单流水号33547),计价总金额21.27元,实际收取21.30元。管理人员称,超市收银采用四舍五入、缺秤少量等办法,全部涉嫌价格欺诈。
第三,伪造篡改食品“生日”的“专家”。在某些超市里,给熟食产品乱改“生日”,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而且超市管理者对这一现象居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到超市关门之际,一些售货员就会秉承老板旨意,眼疾手快地撕掉熟食商品上的旧标签,再贴上新的标签。只可怜,消费者购物之前,通常会认真端详食品上的生产日期,全不知手中商品已是昨日黄花。
第四,“挖井专家”——这个“井”不是水井,而是陷阱。还是今年春节,如今许多居民都把年夜饭摆进了餐馆。于是,一些饭店为迎合消费者讨口彩的需要,在菜名上大做文章。什么恭喜福如海、红运聚宝盆、发财好利来等菜名,无不透露出喜庆和浓浓的年味。 然而,与喜庆的菜名相匹配的是菜名虚夸,价格翻番。给萝卜、白菜、豆腐等便宜菜取个花哨的菜名,成本不高,但价格却是日常菜价的好几倍;以小盘替大盘,缺秤少量,饭店利润上升了好几倍;有的饭店在菜单上只标虚名,却不标明原料、净重,名不副实;而有的则标明时价,让菜价扑朔迷离。消费者一不留神,便会在一片祝福声中跌进铺满鲜花的陷阱中。
综上所述,这些“家”们堪称歪才。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仅自学成才,而且在研究消费者心理、估算消费形势、调查主管部门动态方面,还是“心理专家”。若想与他们过招取胜,只有更敏感、更领先以及更钻研,做个出色的学习型消费者。在掌握丰富的消费知识和相关法律后,相信这些“家”们就很难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