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以高品质、高价位为特点的“洋”食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无论是主动展销推介,还是在超市中开辟专销区,设立专营店铺,种种迹象表明,“洋”食品正呈现出抢滩中国市场的趋势。然而,这些外表光鲜的“洋”食品能做到“食无忧”吗?消费者又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些舶来之物呢?
“洋”食品渐成时尚
韩国的调味料理、瑞士的巧克力、丹麦的曲奇饼干……近几年,越来越多“洋”食品开始摆上中国商场、超市的货架,并逐渐走入普通市民的生活。
有数据显示,近5年来,进口到我国的“洋”食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在15%左右。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北京市的华堂、家乐福等几个大型商场超市采访也发现,大多数商场超市都设有专门的进口食品销售区域。这些进口食品外观看上去和国内食品没有多大区别,但进口食品的价格要远高于国内产的同类食品。
在北京华堂超市亚运村店,一瓶产自西班牙的亿芭利牌80克瓶装食盐标价9.9元,而国产500克塑料袋装精制盐零售价格为1.30元,进口食盐的价格比国产食盐高出40多倍,难道连食盐也是进口的味道更好?销售人员坦言:“都是盐,没什么区别,但进口食品的价格内包含了关税、运输成本、销售风险等因素,价格自然贵一些。”
但是这些价格较贵的进口食品并不愁销路,“进口食品的销量在逐渐增长,消费群体主要是城市白领、归国人员以及追求个性的年轻人。这些人有着可观的经济收入,购买进口食品没有什么负担。有许多人甚至是不问价格,专挑进口食品买。”这位销售人员笑着说,“如果没人买的话,我们当然也就不会卖了。”
据中国进口网执行副总裁张正华介绍,近几年,我国进口食品发展迅猛。意大利橄榄油、法国白兰地酒对中国的出口量一路飙升。中国已成为美国在全球的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市场,近年鸡产品、肉类产品以及新鲜水果的进口不断增加。中国还是全球最大开心果进口市场,进口量达到全球开心果年产量的10%以上。究其原因,除了国家的各项政策的鼓励之外,进口税率的减免、消费者的需求也是重要原因。
不要进入认识误区
在许多消费者的心中,还把进口食品和安全营养划上了等号。在北京市一家媒体工作的于女士,就是进口食品的忠实拥护者,她对记者说,“外国食品质量肯定比国内好,包装也更漂亮。”她还表示,每逢节日她都会买些进口食品作为小礼物送给朋友。但当被记者问起,是否知道购买进口食品应查看相关标签以防假冒伪劣时,她却一脸茫然,她以为,进口食品的品质肯定都是有保证的。
其实,于女士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进口食品消费者的心理:觉得时尚,但是又缺乏基本了解。
对此,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监管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对进口食品的质量也不能盲目迷信。国外产品的高价位总是给人一种质量更为上乘的感觉,其实不然。国外种植生产农副产品的流程和国内十分相似,有些安全质量问题也应该是类似的。
据他介绍,我国进口食品在近两年来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近期在菲律宾油炸薯片中检测出二氧化硫超标,从美国进口的猪肉中检查出来客多巴胺(一种兴奋剂,瘦肉精的替代品,我国禁止使用),很多地方还查出进口矿泉水细菌总量超标,进口开心果带有有害生物台湾乳白蚁等,这些都说明进口食品也存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所以,并不是“洋”食品就一定比国内的好。
有专家分析认为,“洋”食品大举进军我国市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对高端食品、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开拓还不够。事实上,我国一些食品及原材料在品质上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价格卖不上去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包装和宣传。
部分消费者也认为,国内消费者不可盲目迷信“洋”食品的质量,国人的消费眼光不能总往“外”看。一方面,目前国产食品的质量总体上不输给国外产品;另一方面,进口“洋”食品也警示我国打造推介自产的高端食品已经迫在眉睫。
“越是时尚奢侈的消费品,越容易存在消费盲目性,越有被损害的危险。”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红艳说。她说,不少消费者确实存在很大盲目性,对产品的相关情况并不了解,他们认为,只要是进口的就是好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消费者在面对进口食品时,要学会理性消费,不要被豪华的包装和高昂的价格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