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军
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世界要给“中国制造”机会
对于2007年“中国制造”遇到的责难,我认为中国企业的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做自己的品牌,至少把部分控制权和设计权抓在手里。目前的状态是中国企业赚一点点,美国企业赚很多,但是只要出了问题都是中方承担责任,人家没有一点责任。中国企业肯定是还有成长空间的,所以我们要承认自己有缺点,也要不断改进。当然中国制造要自强,长久之计还是自己做研发,做品牌。
我也希望面对这些非议的时候,世界能够给中国产品一个机会,不要看都不看就下结论。我希望面对中国制造,全世界的消费者都要看过了再做决定。如果说不允许中国人参加田径,那刘翔就取胜不了。
中国企业要打造一个品牌,就特别需要团队精神,做品牌是需要一个团队来维护的。索尼24万人都在围绕要彻底扭转全世界人对日本品牌质量低劣的偏见的目标在努力;三星是“三星,韩国,世界”,他们希望代表韩国超过日本;华旗是让“爱国者”成为让国人骄傲的民族品牌这种理念上的东西是我们的动力,赚钱只是手段。
知名人士谈“中国制造”
黄孟复
全国政协副主席、
全国工商联主席
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现在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中国制造业的巨大以及影响力,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国制造,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工业体系,把我们的工业产品打向了全世界。首先,我认为中国制造还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中国的制造业将随着我国的工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或者后期,发生进一步的提升,我们有这个能力;其次,中国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相关的配套服务,所以中国制造仍然具有世界竞争力。但不是说强调中国制造的重要性,就忽略了中国创造,创造力对企业来讲是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根本条件。低成本、低价格曾经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低价格的生产要素环境随时都有新的角色产生,中国的这一优势不可能成为一劳永逸的“杀手锏”。如今我们欣喜的看到,中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中国的制造业也正在经历一次重要的转型,实现技术和品牌的提升,以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中国制造”要多加入“中国含量”
在全球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制造”并非全部在中国完成,实际上,“中国制造”包含着大量其他国家的零部件、研发设计、分销、金融服务等等,个别极端的例子中,“中国制造”中的中国含量只有10%左右。
任何产品都会出现质量问题,低价产品并不比高价产品质量问题更严重。发达国家汽车召回的比重,并不低于中国玩具出现质量问题的比率。而且,中国玩具出现质量问题,并不是因为“中国制造”,而是因为“美国设计”出了问题。2007年国外媒体不约而同地集中炒作“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不是因为“中国制造”的质量退步了(恰恰相反,“中国制造”的质量在快速提升)。借此对中国施加压力,谋取中国市场开放的好处,不过是一些发达国家“声东击西”战术在国际经贸领域的又一次运用。
“中国制造”向哪里去?一是要继续提升质量,这是一个永无终点的过程;二是要着力提升“中国含量”在“中国制造”中的比重,这就要求在产品的价值链上,我国要不断地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制造环节和人才密集、信息密集的服务环节延伸;三是附加上“中国创造”的价值。
王元
科技部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制造业最有竞争力
中国产品大规模地进入世界的产业贸易体系当中,这是一个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是不可阻挡的,应该平和地来看待,而不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正在逐步摆脱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投入的发展模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产业的配套和组织能力不断加强,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形成了一系列非常特殊的优势;特别是在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当中,这种竞争优势打破了过去一些发达国家在原有的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既有着依靠密集劳动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依靠手工的生产方式,同时又有非常现代的技术装备,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又非常完整的一个工业体系,所以,中国制造能够形成这样一种优势也是必然。
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制造业实际上在整个全球贸易体系中获得的利益分享还是很有限,中国制造业如果要形成新的更有利的竞争优势,必然需要往整个产业分工链条上的高端和高附加值环节上进行,目前这个速度在加快。很多国家讲“中国威胁论”,不在于中国能否以特低廉的成本进入国际市场,而是中国正以新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入到世界竞争体系当中,这是西方国家最担心的。
沈丹阳
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副院长
我对中国制造越来越有信心
“中国制造”成为一种现象是一种必然,也是中国发展和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这正如当年的“日本制造”、“韩国制造”一样,只是我们现在受到指责的借口更多与质量方面的问题有关。但必须看到的是,大多数“中国制造”质量是好的,是与其价格价值相匹配的,是深受全世界人民和消费者欢迎的,否则解释不了为什么中国制造的产品一直那么畅销。
近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但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制造业的发展和出口的增长。“中国制造”对世界除了意味着国际市场有更多的价廉物美产品外,它还带动着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跨国公司利润、为西方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且为世界能源和资源发展、为克服全球范围内的贫困、环境等棘手问题,都做出了贡献。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对中国制造越来越有信心。从家居用品、家用电器、通讯产品到汽车,现在的国产品明显的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这些产品明显的比进口产品的产品价廉物美,更加实用、实在、实惠。
如果从国民福利最大化的角度看,“中国制造”的未来当然应该是“中国创造”。但如果从现实的角度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看,“中国制造”没必要也永远也不可能完全被所谓“中国创造”所替代。
林毅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创造品牌不能拔苗助长
中国制造的一些产品在国外遭到质疑,我有意外,也有不意外。我们对于质量的管理意识相对来讲还比较弱,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并不十分意外,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高质量意识。
这几年,发达国家在某些行业的标准提高很快。我们可以通过政府的外贸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参与标准的讨论,制定实际的有意义的标准。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对话,把标准定在合理的水平上。
当我们面对标准采取积极战略的时候,很多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战略相应地也要做一些调试,中国企业要想到的是走出去所追求的是什么:一是市场;二是技术,包括管理理念、产品质量的要求,以及设计的能力、思维等技术;三是特殊的资源。我们是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我们走出去,拿到国外的资源可以扩大我们自己的资源供应,最终让我们企业竞争力更强。
我们未来更希望企业通过品牌的力量在国际市场上驰骋。在高科技行业里面,品牌的维护成本非常高,企业要做大量宣传,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对大部分企业来讲,建立品牌需要很大的代价,如果资金后续力量不足,没有持续下去的保障,那就前功尽弃。所以我觉得企业塑造品牌还是应该水到渠成,不能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