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解读《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针对国际上“中国能源威胁论”的不实之说,2007年12月26日出台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应。

  作为中国首次以国家名义发布的能源文件,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中国能源发展现状、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供给能力、促进能源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以及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为中国能源战略发展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政策保障,也为下一步规划指明方向、圈定重点。对于关注中国能源政策的国际社会而言,这些数据和成绩,及时地从国家层面提升了中国能源的国际认知度和透明度。

成绩不俗 有目共睹

  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白皮书中,对支撑经济发展的能源工业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总结性的分析。不仅总分成绩不俗,单科的成绩也都可圈可点——

  白皮书高度地肯定了国家供给能力的明显进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同时,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2006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95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作为全球能源战略的必修科目,能源节约也呈现出显著的成效。1980年~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

  在国际环保节能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环境保护正在取得积极进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中国政府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上升,能源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能源科技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为能源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也正在逐步完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立法步伐明显加快。目前,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已颁布实施,《能源法》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正在按照开门立法的要求,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能源在加快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资源约束比较明显,能源效率偏低,能源结构不够合理,环境压力加大、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安全应急体系不够健全等。这些悬而未决的难题,都是下一步规划和发展中的重点。

  正如白皮书中所言,节约能源,是中国缓解资源约束的现实选择。推进能源节约,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中国坚持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全面推进能源节约。中国坚持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构建能源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节能型的产业体系,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完善节能技术推广机制,鼓励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对节能的推动作用。

结构调整 战略重点

  推进结构调整正是全面落实能源节约的具体措施。白皮书中指出,长期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中国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作为能源节约的战略重点,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工业节能 重点领域

  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重点领域。中国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整体水平。重点加强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白皮书中圈出了工业节能重点领域。中国通过实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重点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节能管理。具体的措施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支持一批节能降耗的重大及示范项目,带动工业提高能效水平。进一步完善工业行业能效标准和规范,强制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品,完善能效市场准入制度。

节能工程 可圈可点

  白皮书中提到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尤其值得注意——中国正在实施节约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等重点节能工程,支持节能重点及示范项目建设,鼓励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中国大力发展节能型建筑,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广泛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科学发展替代燃料。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限制高油耗汽车,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燃煤工业锅(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和余热余压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电机节能和能源系统优化,提高电机运行和能源系统效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加快推广高效电器应用。加快推广农村省柴节煤炉灶、节能房屋技术,淘汰高耗能老旧农机、渔船,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发挥政府对社会节能的带动作用。加快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节能监测,创新服务平台。

节能管理 贴近生活

  加强管理节能让老百姓和节能产品走得更近。白皮书中提出,中国政府建立了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积极推进优先采购节能(包括节水)产品,选择部分节能效果显著、性能比较成熟的产品予以强制采购。积极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带动社会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研究制定鼓励节能的财税政策,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的节能融资机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形成有利于节能的价格形成机制。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制度,严把能耗增长的源头。建立企业节能新机制,实施能效标识管理,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自愿协议。建立健全节能法律法规,依法强化节能管理。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

自给充足 潜力巨大

  “长期以来,中国主要依靠本国能源资源发展经济,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远远高于多数发达国家。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具备了较强的能源生产供应基础。”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中国能源资源的开发潜力较大。煤炭已发现的资源量仅占资源蕴藏量的13%,可采储量占已发现资源量的40%。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为20%。石油资源探明程度为33%,开始进入勘探中期,仍有较大潜力。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为14%,处于勘探早期,资源前景广阔。非常规能源资源尚处于开发利用初期,开发潜力较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很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好的前景。

  按照白皮书中的布局,中国提高能源供应能力的措施分别是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油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其中,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增加供给能力、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煤矿安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电力是高效清洁的能源,建立经济、高效、稳定的电力供应体系,是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优先发展的领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加强合作 优势互补

  能源安全是全球性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权利,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国际合作而获得能源安全保障。白皮书中强调,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能源贸易仍将是中国利用国外能源的主要方式。中国将积极扩大国际能源贸易,促进国际能源市场的优势互补,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开展能源进出口贸易,完善公平贸易政策。

  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中国主张国际社会着重从3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开发利用的互利合作。应加强能源政策磋商和协调,完善国际能源市场监测和应急机制,促进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以增加供应,实现能源供应全球化和多元化,保证稳定和可持续的国际能源供应,维护合理的国际能源价格,确保各国的能源需求得到满足。二是形成先进技术的研发推广体系。大力加强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能源综合利用,支持和促进各国提高能效。积极倡导在洁净煤技术等高效利用化石燃料方面的合作,推动国际社会加强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重大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探讨建立清洁、经济、安全和可靠的世界未来能源供应体系;三是维护安全稳定的良好政治环境。应携手努力,共同维护能源生产国和输送国,特别是中东等产油国地区的局势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和畅通,避免地缘政治纷争干扰全球能源供应。

  专家视点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曾在1995、1997年发布过《中国能源》(白皮书),但均类似于年度发展报告,而且是以部门名义发布的。时至今日,及时从国家层面传既定能源战略、方针、政策,提高国际认知度和透明度,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形势所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出“中国能源威胁论”等论调,对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形成压力。为增信释疑,正面介绍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积极引导国际舆论,驳斥“中国能源威胁论”,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包括煤炭、电力、可再生能源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主要提出“十一五”我国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布局、重大项目等,是能源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是实施能源规划的政策保障,也是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能源政策的重要途径。主要内容包括能源战略目标、能源供给、能源节约、能源科技、能源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内容。白皮书将被印制成中、英、法、俄、德、阿、日、西文文本,并对外发送。白皮书的发布,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政策的透明度,进一步让国际社会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能源现状和政策,促进能源国际交流与合作。

  白皮书把“节约优先”放在能源战略的突出位置,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节约资源的道路,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中国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并实施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并明确了依靠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强化法制、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正在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中国稳定的能源需求增长,不仅为本国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国际能源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将推动国际能源资源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配置,促进国际能源市场的繁荣和稳定。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主要靠国内资源解决,中国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并未对国际社会构成任何威胁;从长远来看,中国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节能潜力也很大,随着能源技术进步和创新,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方面我们还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任何时候,中国都将会一如既往地担当维护国际能源安全的积极角色。

  房庆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能源节约专业委员会专家)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能源节约问题已上升为长远的战略性要求,需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能源发展现状、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最重要的是,从能源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法律法规方方面面都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出刚性要求。

  这些刚性的要求需要根据当前的国情来细化执行。国务院最近批转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等与节约能源密切相关的文件,就节约能源过程中如何统计,监测和考核,建立统一指标体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量化和操作指标。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将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成为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这与白皮书中的目标不谋而合。

  结合白皮书中分析的能源发展现状看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从政府层面有效组织,引起耗能企业高度重视之外,还应加强第三方机构的监测作用,对这些企业开展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工作,让他们了解如何有效地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直到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节能降耗带来的经济效益。

  正如白皮书中强调的,要加强节能管理,包括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认证产品制度、研究制定鼓励节能的财税政策、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实施能效标识管理等。目前在家电行业推行的能效标识制度是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案例,也是把能源节约细化到企业产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能效标识制度自实施之初,便有一些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耗能高而达不到能效标识最低标准5级,最终惨遭淘汰,能效标准的实施无形中起到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节能意识提升的作用。一些企业甚至将节能指标纳入质量考核体系,非常具有前瞻性。

  白皮书里还谈道,要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中国一直把节能技术作为能源技术发展的优先主题,尤其是在一些工业经济领域。计量被称为“工业的眼睛”,是很多行业能源管理的基础环节,不管是用仪器、仪表来检测耗电量、耗能量,还是供热、供气的精确度量,都需要从能源计量方面加以落实和完善。最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正在围绕国家节能减排的统一要求,着手在科技部重大支撑计划项目中立项,开展重要能源计量标准及检测技术研究。同时也在着手开展一些新能源的计量研究,如制定太阳能电池的计量标准等,希望从高精度计量的基础环节监管、保障能源的有效利用。

作者:刘伊婷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