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实施标准化 实现无公害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近年来,宜都市认真贯彻执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纳入农业工作的重点,坚持用“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实施”的工作方针,以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监管农业投入品为核心,实施无公害行业标准,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生产标准化、监控全程化、运作企业化、营销品牌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茶叶是宜都市农业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全市现有茶园42906亩,投采面积30922万亩,2003年产干茶1963吨,产值2464万元,均价12.55/公斤,其中名优茶490吨,产量、产值、均价、名优茶分别比2002年增长21.3%29.6%6.8%20%,加工企业近200家,专业市场营销业主100余户。我市无公害茶生产以2001年有机茶开发为起点,当年获中茶所有机茶中心颁证的企业一家,颁证有机茶园301.9亩。到2003年有机茶颁证企业4家,颁证茶园1047.2亩,有机转换茶园302.8亩。今年共生产“松云白尖”等四种品牌有机茶35吨,实现产值220万元,均价62.85/公斤。“松云白尖”有机茶、“大明”有机茶获第五届“中茶杯”一等奖。云台观茶场获省“无公害茶示范园”称号。松木坪镇云台观茶场、王家畈乡古水坪村、潘家湾乡吕家坳村、王家畈乡大沟村、五眼泉乡弥水桥村五大无公害茶板块基地10000亩茶园已于2003年底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地认定。2004年计划申报认定无公害茶产地23241亩,认证无公害产品4个。

二、主要作法:

1.强化领导,全力促动。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市长吴宏亮为组长,财政、农业、计划发展、工商、技监、卫生等部门参加的无公害茶生产领导小组,并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确定为农业工作的重点。确立了五大板块无公害茶示范基地,对有机茶开发、低残留茶生产定期召开专题办公会,制定政策,布置工作,督办落实。市财政加大对无公害生产的引导性投入,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一是对基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的,按每盏150元补贴,目前,已安装741盏,政府补贴11.1万元;二是对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实行推广补贴;三是为示范基地配备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四是对通过省厅无公害茶基地认定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奖励5000元,达到500亩的,奖励2000元;五是对取得有机茶认证的单位给予5000元奖励。

2、强化宣传,强力推动。为营造无公害茶生产的良好氛围,一是政府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在武汉等大城市举办无公害(有机)茶产品展示活动,宣传宜都无公害(有机)茶产品、茶文化。二是利用多种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 “农业科技”专栏介绍无公害茶基本知识、茶园管理技术、加工卫生条件要求;通过宜都电视台宣传无公害茶生产典型,并录制了“无公害茶带来了什么”的专题节目,发挥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3.统一标准,使无公害茶生产有标准可循。市农业局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根据农业部茶叶行业标准,结合宜都茶叶生产实际,编印了宜都市无公害茶栽培、加工、贮运及产地环境条件技术标准,发放到有关乡镇和企业,使生产者有标准可依,按标准执行,规范了无公害茶的生产。

4.强化培训,提高茶农无公害生产意识和技能。坚持经常性在全市五大板块无公害基地以村或场(厂)为单位培训,培训无公害茶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措施。以全面降低农残、施肥制度改革和机械化修剪为重点,培训茶农和技术人员,并对2家有机茶场进行了生产者岗位培训;以市农广校为阵地,对全市申报制茶行业职业资格证的84名制茶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通过培训,茶农无公害意识普遍提高,潘家湾乡还出现农民用药相互监督,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群众举报的自觉行动,促进了高毒、高残留农药从茶园退出,管理行为得到有效规范。

5.样板示范,狠抓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到位。以有机茶示范样板促动全市五大板块基地,重点示范有机茶立体生态园创建、空行盖草、增施有机茶园专用肥、老茶园改造(改土、改树、改管)、机械化修剪、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合理采摘、贮运鲜叶等。三山农贸公司云台观茶场颁证的507.2亩有机茶园,通过实施上述措施,两年台刈复壮老茶园450亩,建成为全省有机茶示范园,为全市无公害茶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低残留茶园以全市统一制定的技术规程为依据,基地管理以降低农残、改革施肥技术为重点,推广“绿浪”、“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和天王星、吡虫林、赛丹等一批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以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螨类为主的虫害,推广冬季石硫合剂清园消毒压低虫口基数,重施基肥,以有机生物肥和农家肥配比适量氮肥,提高春茶的产量和品质。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地改善了茶园形象,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安全。

6.跟踪管理,加强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一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有机茶加工企业建立完善鲜叶采摘、验收制度、加工车间管理制度、卫生制度、仓库管理制度。二是确定专人对田间农事活动,生产资料的使用情况,鲜叶等级、数量,干茶等级、数量逐日登记,干茶逐日、分级入库存放。三是改造加工车间,添置机械设备,完全符合有机茶加工的安全卫生标准。四是按照加工技术规程,规范毛尖茶、炒青绿茶、宜红茶加工艺,提高产品等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小、发展慢。无公害茶包含有机茶、绿色食品茶、低残留茶,目前我市基地规模偏小,发展速度较慢,仅有4家有机茶生产企业,绿色食品茶认证还是空白,无公害茶产地认定虽已起步,但难以操作。

2.技术攻关难突破。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是制约有机茶发展的“瓶颈”,有待进一步解决,特别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防治虫害的效果不甚理想,在农药新品种上要突破。

3.宏观管理难度大。无公害茶生产全面展开后,对产品的终端检测管理要加强,要防止鱼目混珠,危害消费者利益。产品的产地和市场检测手段要建立和完善

四、发展措施:

1.进一步优化环境,为无公害茶标准化生产搭建平台。一是成立宜都市无公害茶叶协会,有效地把相关企业和农户组织起来,实行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机统一,从组织制度上解决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推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二是整合资源、规范市场、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陆城茶叶批发市场,200个摊位,引进业主100家以上,统一规范管理,缩短无公害茶与大市场的距离。三是培植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宜红茶业公司、“富锌茶”开发总公司和绿源茶多酚科技公司为龙头,扩张规模,增强实力。宜红茶业公司今年计划出口1000吨以上,带动以宜都为中心,宜昌、恩施两地(市)、州基地5万亩、农户2万户以上;绿茶统一“富锌茶”品牌,年生产经营量200吨以上;绿源茶多酚科技公司年生产茶多酚100吨,年消化低档绿茶1200吨以上。

2.进一步强化服务,各部门通力协作,为无公害茶叶生产营造合力。无公害茶标准化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财政、卫生、技监、工商、计划发展多个部门,在技术指导、合同管理、广告宣传、标志使用、办证、标准制定、计量、生产资料的源头控制、项目申报等方面,各部门要给予最大的方便和支持。在技术服务上,农业部门要安排最强的力量,制定总体实施方案,专家定期到场(厂)指导,对茶园管理、初精制加工、品牌创优、包装设计、宣传及销售、认证、技术培训实行全程服务;在生产资料的源头控制上,农业、工商、公安、技监等部门联合行文,对禁用农药作出规定,市农药管理站牵头,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检查、整顿,凡销售剧毒、高残留农药,一律没收;在申报项目上,市财政局、发展计划局牵头,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使无公害茶的生产进入项目笼子。

3.进一步增加投入,缓解无公害茶资金投入的矛盾,为无公害茶叶生产提供新的动力。市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扶持政策,将农业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重点倾斜无公害茶生产,推动全市无公害茶叶的跨越发展。

作者:程仁平 来源:宜都市农业局 发布时间:2005年05月1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