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市场进行管理的实践中,最让政府监管部门感到头疼的,其实还不是监管对象存在问题之多以及解决这些问题之难,而是其监管行为得不到社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当政府监管部门基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并根据已经发生变化的新情况而出台一些新措施,但这些措施却遭到部分受益者的曲解甚至质疑时,那种无奈和尴尬更加难受。最近,新出台的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在网络上被一些网民“质疑”,从而在消费者中引起各种非议,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一事件便是一个典例。
浏览网络上关于该标准的言论,我们发现,所谓的“质疑”,大多集中在对标准中关于馒头外观的“规定”。其实,只要有点儿标准常识,或者认真查阅一下该标准,当不会相信网上“今后馒头必须是圆的”这种说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质疑”者的表述及跟风者的言辞来看,他们既缺乏标准常识,也不愿花上几分钟时间查查资料,大都在想当然地以讹传讹。仔细研究一下这些言论的语言逻辑,我们会发现,因标准常识缺失而对馒头国家标准产生曲解或误读,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更为深层同时也更令人担忧的问题却在于,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有一种消极但十分强大的潜在力量在发挥作用。为了便于表述,我们可以将这一力量命名为“习惯性无知”。
所谓“习惯性无知”,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基于某些传统习俗而非基于理性而形成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其典型特征是,当对事物进行判断时,常常表现出既多疑又固执的矛盾性,而且还带有很强的情绪化色彩和从众倾向。在对待馒头标准这件事上,一些网民在尚未搞清标准的准确内容时便发表“质疑”言论,这是多疑,而这些言论的逻辑起点仅以假定的“馒头还要标准”(馒头是圆是方的问题其实并非他们关注的重点)这一问题为前提,这是固执,后起的跟风者人云亦云,也为“习惯性无知”的情绪化色彩和从众倾向提供了注脚。
有人在表达“质疑”时这样问:馒头对我国北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几乎是一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能自制,若馒头国标实施,居民蒸馒头的权利是否会受到影响?很显然,发问者连标准仅针对进入市场的商品馒头而不涉及居民自制自食的非商品馒头这一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这是“习惯性无知”的一种浅层次表现,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虽幼稚可笑,但问题并不算严重。较为棘手的问题是那种对标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自以为知其然也自以为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馒头太常见,而且基本上家家都能自制,其作为商品的属性容易被忽视,即使已经形成了商品概念,其更多出自小作坊的现实也让许多人产生馒头天然具有小作坊属性的非理性判断,这种判断一旦进入人的潜意识,固化成“习惯性无知”,便具有了一种强大的驱牵力量。政府出台馒头国家标准,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这些标准加强对馒头生产企业的管理,规范馒头市场,为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道理并不难懂,但标准自身的说服力显然不足以动摇“习惯性无知”。
怎么办?“习惯性无知”说到底还是一种无知,而解决无知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加大有关标准的宣传教育力度,让知识和理性的力量进入人的潜意识。馒头标准是这样,其他任何标准都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