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适应市场能力弱,农民增收难度大……”《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坦率的话语深深地触动了许多代表、委员。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真是点到了要害。花牛苹果就‘出生’在我们花牛村,可差点叫不上这个名字。”来自天水市麦积区的省人大代表蒋晓强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只有挂有“花牛”商标的苹果才能出口。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先后拥有“花牛”商标的两家公司都不属于天水花牛村,真正的天水花牛苹果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前年,在天水市、麦积区的努力下,“花牛”被重新“牵”到了“出生地”。品牌回来了,天水人安下心来,倾心扶持苹果产业,花牛苹果产业也越做越大。去年,花牛苹果荣获中国苹果著名品牌奖。在麦积区,花牛苹果贡献的产值有7000多万元。
“花牛”苹果商标失而复得,给天水人上了生动一课,也给现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提了个醒,处在艰难爬坡阶段的甘肃省农业更得讲究品牌。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调整结构,还得上规模,还得穿上“标准化”的衣裳,叫响自己独特的品牌。事实摆在眼前,名气大的农产品,不但好卖,而且价钱高。
有了这个意识,定西土得掉渣的土豆注册了商标,大摇大摆进了超市;庆阳毫不起眼的杏脯也因有了自己的商标,转眼间身价倍增。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地方品牌意识还不够强。放眼全省,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但知名的农产品商标却寥寥无几。一些地方虽然注册了商标,但多是“千家万户提篮叫卖进市场”,品牌叫得不响。一些地方农业产业化有声有色,但对商标注册不够重视。结果是,自家地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许多本地知名品牌被外地企业抢注。
笔者在下乡采访时看到,有些地方的农产品论质量、论档次,并不亚于一些知名品牌,却因为没有自己的商标,只有打别人的商标“贴牌”上市,“为他人做嫁衣”,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
认识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破解农产品的“卖难”,打造知名品牌也应是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