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企业在名牌战略实施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名牌战略深入实施的步伐,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名牌培育意识,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与国外强势企业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中国名牌产品评价自2001年实施以来,历经7年,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我国名牌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众多名牌企业发展壮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铸造了诸多辉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名牌战略的实施。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视察企业时就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很多企业认识到争创名牌的重要性,提出了实施名牌战略的口号。1996年,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提出:“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振兴民族工业。鼓励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立名牌产品。国家制订名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联合,争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成为各级政府经济质量部门振兴民族工业的重要任务。
我国名牌事业的发展大约经过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大约30年的时间。在这个时期,一些在解放前创建的老字号企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例如茅台、青啤、全聚德、同仁堂、盛锡福、狗不理等。随着经济的调整,我国在轻工业领域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名牌产品,例如自行车中的永久、飞鸽、凤凰,上海和北京的手表、缝纫机等我们经常讲的老三件。这些产品之所以被广大老百姓爱戴,主要是质量好,另外技术上也相对先进。
第二个时期是从改革开放到1995年。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大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资金和设备,一大批国外的商品涌入我国,我国的消费者通过购买国外名牌产品,真正体会到了现代化的生活享受。市场上出现了竞争而且日趋激烈,我国的企业开始体会到品牌的重要。生产长虹、海尔、海信、春兰等产品的企业,名牌意识一天天提高,名牌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第三个时期是从1996年至今。自1996年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提出“实施名牌战略,振兴民族工业,鼓励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立名牌产品。国家制定名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联合,争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名牌产品”以来,我国大多数省区市都成立了名牌战略领导小组,推动企业开展创名牌产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我国名牌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实施名牌战略成了地方经济腾飞的突破口。名牌产品的总产值、销售和利税逐年增长,名牌产品以及生产企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名牌战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2001年,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积极推动下,由中国名牌推进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按照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和科学、严谨的评价程序,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确认了45家企业生产的57种产品为2001年中国名牌产品。在当年9月1日召开的“中国名牌产品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名牌产品名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进行了表彰,时任国务委员吴仪为大会的召开发来了贺信,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自200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的不同行业的“中国名牌论坛”,更是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名牌企业,涌现出了一批批中国名牌产品。至2007年,全国共有856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名牌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知名名牌。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名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仍要不断地推进名牌培育,完善名牌评价体系,营造名牌发展的氛围。只有进一步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推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企业层面看,尚缺乏培育名牌的动力。名牌的核心是自主创新。多年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名牌的动力不足。自主研发投入少、急功近利、知识产权观念淡漠,缺乏品牌保护意识。
从市场层面看,尚未形成有利于名牌发展的竞争环境。世界著名品牌都是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发展才脱颖而出的。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主品牌发展面临一些体制和环境障碍在所难免。
从政府层面看,尚未完善促进品牌发展的政策体系。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战略。世界主要国家都有完整的品牌战略思路和支持政策体系。美国政府的主要做法是通过财税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科研创新,以技术进步带动品牌发展。
从社会层面看,尚未形成有利于名牌发展的良好氛围。名牌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价值认知。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文化,对名牌发展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从我国消费水平看,在大城市已经初步形成名牌消费势头,但在广大农村,由于农民收入低,消费质量不高,还没有形成名牌消费观念,制约了名牌产品的市场扩张。另外,目前我国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消费标准和消费认知,民族名牌意识淡漠,甚至出现一些零售企业重视洋名牌,轻视民族名牌的现象。
令人欣慰的是,7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已经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行业部门指导服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名牌战略推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