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药在出口上总是受限制,最直接原因就是重金属和农残超标,所以建设中药国际标准化体系及其产业平台,突破产业瓶颈,必将促进我省乃至全国的中医药产业出口。”今天下午,政协委员刘国在接受采访时说。
中药材出口屡遭挫折
中医药产业在迎来全球化发展新时期的同时也面临挑战:“洋中药”大肆侵蚀国际市场,中药材出口量不断下降。
刘国透露,以我国中成药的主要出口市场——亚洲市场为例,其占据了我国中成药对外出口的70.69%(中国海关2007年统计)。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日本出口中药总量为246吨,同比下降了11.13%;对韩国出口也呈下降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于2006年4月起执行有关人参等5种中药材农残标准,同时对甘草、黄芪等15种中药材农残标准进行重新设定,以提高门槛;韩国于2006年5月实行生药重金属与农残许可标准与检测方法。
湖南作为我国的中药材生产和销售大省,拥有四十多个专业药材生产基地和一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种植总面积已达411万亩,也深受其害。
“中药出口受限制最直接原因就是重金属和农残超标,所以建设中药国际标准化体系及其产业平台,突破产业瓶颈,必将极大促进我省乃至全国的中医药产业的出口。”刘国委员说。
建立中药“国际标准化体系”势在必行
“标准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是各国阻击中药进口的主要门槛,因此建立中药‘国际标准化体系’势在必行。”刘国委员说。
刘国委员建议,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湖南中药标准化工程督导中心”,负责协调和督导国际标准化体系及其产业平台建设的研究和实施。形成一条从药材种植、深加工到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制药、中药商贸的国际标准化产业链。
据他调查了解到,中南大学分子药物与治疗研究所所长徐明教授在天然药物和基因药物筛选及药物分子机理学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目前,徐明正专注于中药国际标准化体系的研究,希望以此探索出中药的标准化、国际化之路,帮助中药角逐国际市场,并助力湖南早日建立起这一体系。
建议加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传统中药的种植方式科技含量低,致使中药材缺乏可控性且污染严重。盲目大规模的种植风险很大,没有标准的种植生产出的药材质量低劣很难达标,导致大量药材难以销售,最终只能作为垃圾处理。
刘国认为,“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这一风险的存在,加强种苗的选育、保存(包括基因保存),建立规范化、一致性的生产操作规程,有益于中药资源保护,尤其是濒临灭绝的重要中药资源保护,最终实现中药原材料的可控化、标准化和无污染或低污染,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确保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刘国还建议,湖南省有关部门可打造“湘药百草园”概念,以“湘药百草园”为主题的中药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贫困乡镇脱贫致富,即可以保护农民退耕还林,又可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