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标准”引起了诸多争议,如,国家标准委员会和发改委推出的馒头标准、中国烹饪协会将于5月实施的早餐摊位标准等。其中,中国烹饪协会的《早餐经营规范》使用了“早餐亭、早餐车必须要隶属于早餐经营供应单位”等字样,我们似乎已能看到排斥煎饼摊、馄饨摊的影子。
政府出台标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2007年,国家标准委员会、国家发改委每个月都要推出几十甚至几百项标准。只是当馒头、早餐这样的充分竞争的传统行业也引来标准时,才引起人们关注:在标准问题上,政府和企业各自应该做什么?
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有主动权,因此有很多人支持各种政府标准出台。但这句话有几个关键必须辨析。第一,标准竞争的主体是企业。第二,标准其实不是“做”出来的。只有让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现消费者要求,并把这些要求标准化,引来其他企业的仿效,这样的标准才是有生命力、有竞争力的。第三,这些标准是非强制性的,因而也是多元化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推出标准,是为了证明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稳定,为了便于消费者进行选择,从而赢得消费者。无论实力多么强的企业,如果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它们推出的标准都会被新的标准取代。
有哪些解决标准问题的市场化手段呢?一是企业自己推行的标准,比如麦当劳的汉堡包,全球一个标准。另外还有一些专做标准的企业或机构推出的标准。比如著名的ISO9000,就是ISO机构制定的自愿性标准。自愿性标准的运作机制是:客户购买企业产品时,企业的认证可以作为参考条件;企业花钱向发布机构购买认证,那么,它们当然只会购买能为它们带来信誉的标准;只有标准获得客户广泛认可,发布机构才能获得更多的认证收入。因此,发布机构会根据市场要求不断改善标准体系,并对申请企业进行严格认真的认证。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的发布机构只会害了自身。
如今人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市场化的标准。麦当劳和肯德基各自有不同的快餐标准;托福、雅思等英语考试,其实也是考试公司提供的市场化标准……市场自有一整套巧妙的安排,以保证市场化标准的约束力、生命力和竞争力。
如果富有市场活力的标准,被政府的单一强制标准取代,后果并不美妙。比如,大型建筑招标,招标方会把建筑企业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作为必需的条件,但农民自建房找小施工队,则不必考虑这点。如果政府强行要求所有施工队都具备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则农村的住房发展会受到抑制。
其实,我们看到在标准背后,往往带有利益集团的影子。比如,欧盟规定酒类的瓶子大小要一致,理由是这样才能方便消费者比较酒的份量,不让酒商欺骗顾客。有人探究其真实动因,发现竟然是大酒厂在背后推动。因为,顾客购买大瓶装的新酒试尝,成本较高,同时,新酒厂也无法向潜在顾客赠送小瓶装的酒试尝,这都很不利于新酒厂赢得顾客。大酒厂利用这个表面上为消费者考虑的标准,巧妙地为竞争者设立了门槛。
在标准问题上,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大有作为,但也应划清政府干预和企业竞争的界限。对于市场解决得很好的问题,应慎推强制性标准。立法、执法应该尊重市场上各种标准的竞争,维护买卖双方关于标准的条款。对于政府最该作为的领域,比如公务员服务质量标准、行政执法标准等,应该早日推出、普及,并根据公民的反馈及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