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破土动工的苏州工业园区从创建开始,就被赋予了多个“试点”而广受关注。今年1月15日,这个进入蓬勃“少年期”的苏州工业园区,以一个旨在“建成全国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的综合保税区揭牌亮相再次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繁荣背后的瓶颈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遭遇新的瓶颈。
2005年底,上海作为政策先行区,洋山保税港顺利建成启动。此时的苏南地区产业带,正承受着作为港口腹地的竞争压力,和自身亟须转型升级的挑战。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重大合作项目的苏州工业园区,一直以来都是苏南地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经过13年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先进产业的聚集地、外商投资的密集区,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其外贸进出口总值更是连年大幅增长,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园区快速成长。
尽管各项数字看好,可土地有限、商务成本日渐增高,下一步的发展空间如何拓展?区域竞争力如何凸显?此外,园区拥有种类较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如:出口加工区A、B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相互之间功能分割,政策交叉重叠、流转不便,导致企业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配套受到影响。据了解,占园区进出口总值80%以上的66家世界500强企业,绝大部分都将研发、采购、销售、维修服务、物流等利润集中环节滞留在境外。
如何保持外向型经济先发优势,集约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搭建更为有效的载体平台?成为摆在各级经济服务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道难题”和“两封信”
“园区有出口加工区A区、B区,有全国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有内陆直通式监管点,能不能实现三区合一、信息联网、政策叠加?”2006年1月,在一次园区海关现场办公会上,苏州市委副书记、园区工委主席王金华抓住杭州出口加工区会议的有利契机,给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出了一道难题。
一向以建设现代海关制度“试验田、先行区”为己任的园区海关,曾经先后为推动园区快速发展,创造了“全国首家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全国首家空陆联程中转”和“全国首家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多个第一,这次也不例外。“政府、企业的呼声始终是促进海关改革发展的动力”。该关党组书记、钱建中关长告诉记者。
在了解研究各项政策和需求之后,园区海关从整合监管资源,促进特殊区域联动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将3区进行区域整合,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叠加的思路。
2006年2月,南京海关新年第一次办公会议上,园区海关的提案得到总关一把手邢强关长的重视和肯定。令人惊喜的是,当园区政府与海关思考如何贯彻杭州出口加工区精神的同时,邢强关长也正在为海关怎么服务江苏经济寻找一个突破口。
“充分利用苏州工业园区较好的区位优势、功能优势,在内陆地区建立一个与洋山保税港功能相同的‘无水保税港’。”邢强关长的建议突破性地把园区特殊区域整合上升到了辐射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经济的高度。两天后,邢强关长的两封建议信分别送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室。
高度聚焦
2006年2月26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关于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无水保税港”的建议》上作重要批示:“赞成邢强同志关于在苏州工业园区建‘无水保税港’的建议。望抓紧申报,抓紧推进。”
不久,江苏省委省政府、苏州市委市政府又再次批示,督促项目进程,并成立由张卫国副省长牵头的工作班子,对“无水保税港”建设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同时派省政府陈濛濛副秘书长牵头省各相关部门赴园区协调推进。
2006年3月,南京海关关长邢强陪同江苏省领导赴苏州工业园区就“内陆保税港”等议题进行调研。
2006年7月,海关总署副署长盛光祖亲临园区调研,要求园区要站在更高层面思考和推进该项工作、力争为全国特殊监管区域“局部整合”创造经验。加贸司两位司领导前后三次赴园区调研。
2006年8月24日,“无水保水港”项目作为提升中新合作区域竞争力的重大议题被摆上第八次中新联合理事会的桌面,最终获准“同意园区开展具有综合保税港功能的海关特殊区域监管试点”。
2006年12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明确园区综合保税区将享受洋山保税港区的有关税收、外汇政策,宣告这一项目正式成立。
在各个层面的关心推动和高强度奋战下,2007年8月28日,综合保税区一举通过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等国家九部委联合验收,并获得验收组领导的高度评价。
2008年1月15日,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政策推介会暨海关办事处揭牌仪式在苏州工业园区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