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武汉地方特色的热干面终于有了制作标准。
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遭到了刘敏先生的质疑。他认为,“一碗热干面,芝麻酱18克与22克有什么分别,酱褐色如何准确界定,的确是些考验人的综合素质的问题。除非武汉人今后过早,人人左手天平秤,右手对色板。”“这吃进肚子、纯凭口感的热干面也要制定标准,我就不能理解了,就像我不能理解为什么馒头也要制定国标一样。”(详见1月12日本报A/02版)
刘先生的这番质疑,我就不懂了。据我所知,吃进肚子、纯凭口感的饼干、面包、蛋糕,还有啤酒、白酒、葡萄酒和各类饮料,都是有制作标准的。可是为什么热干面、馒头就不行呢?对这样的标准就不能理解呢?我不知道,刘先生是否吃过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倘若吃过,那么刘先生对这洋快餐的标准是否理解,而且在食用时是不是“左手拿了天平秤,右手对色板”?
热干面,包括欢喜陀、油条等小吃,都应该有严格而统一的标准。有了这样严格而统一的标准,不但可以保障这些小吃的卫生、安全,而且提供了足够的科学依据。说句实在话,像热干面这样的小吃渐渐地蜕化,难以走出地域范围,与统一标准的缺失不无关系,其制作都是口口相传,凭经验和感觉。而经验和感觉并不等于科学,并不等于符合卫生标准,并不能保证食品具有营养性。而麦当劳、肯德基等风靡世界的食品,其制作流程都有严格的标准,这也是连锁经营所必不可缺的。而我们的热干面呢?就是离武汉非常近的黄石,那里的热干面就远远没有武汉的地道。
刘先生认为“与其煞费苦心的制定精确到克的热干面标准,倒不如认认真真地加强食品卫生的日常监督工作,保证油不是地沟油,面不是过期面,让市民又好又安全地过早”,对此我是这样看的:制定标准,与认认真真地加强食品卫生日常监督工作并不矛盾,武汉市出台热干面标准并非是放弃食品卫生日常监督工作。再说,日常的监督也要有标准啊。没有标准凭什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