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北京晨报》 报道,昨天(8日),中国烹饪协会表示,其起草的国内贸易行业标准《早餐经营规范》即将于今年5月正式实施。这也是全国范围内首个早餐标准。其中规定,早餐亭、早餐车必须隶属于早餐经营供应单位,这也就意味着以后个体的煎饼摊、馄饨摊将被取缔。
早餐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因为早上时间紧,很多人会选择距离自己近的摊点去购买,油条、胡拉汤、包子、煎饼、馄饨、豆浆、再加上羊肉汤驴肉汤等,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物美价廉,深受群众欢迎。早点摊贩起早贪黑、辛苦经营,维护了市场稳定,为周边群众提供了热情服务,发展壮大了自我经济;群众也得到了方便周到、经济实惠,这个双赢共同促进了民生问题的和谐发展。
可看看早餐标准,“对于早餐经营供应单位又要求:必须是连锁企业;有统一加工、配送中心;统一品牌、形象、产品和服务;配送食品要留样。这也就意味着,不属于早餐经营供应单位的私人早餐点可能会逐步取缔”。“在早餐亭和早餐车的具体要求中提出,保质期内待售商品要做保鲜处理,服务人员应统一工装、工帽、佩戴工卡等”。这就意味着,个体摊贩将被纳入公司化管理模式,有可能被排挤出早餐市场,群众想吃早餐,必须到专业连锁店和专卖店去购买,种类有限距离又远,这无疑增加了群众的“不方便指数”。统一早餐经营者的“经营行头”,也会增加经营成本,造成早餐价位的提升,增加群众的“早餐成本”。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早餐店面好看了,距离群众的实际需求却远了;早餐管理规范了,群众却不愿意买账了,成了好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
民生问题已是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各地的民生措施喊得非常响,拨付了多少“民生资金”,实施了多少“民生工程”,可是周边群众却并没有感觉到民生措施的“春风扑面”。正如2007年12月25日《工人日报》社评所批评的:“个别地方改善民生的思路尚不清,动作迟缓。停留于会议、文件上的多,见诸行动的少;迟疑观望、左顾右盼的多,雷厉风行、敢为人先的少;一味强调困难、强调没钱的多,主动找出路、想对策的少;对‘老大难’问题畏手畏脚、不知如何下手的多,知难而进、锐意攻坚的少。一些官员对‘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不足。”民生精神成了一种宣传口号、形象需要和纸上谈兵。联系到今天的新闻,事关千家万户的早餐标准竟然没有群众的“话语参与”,没有早餐商贩的声音和意志,如果这种标准只是某个行业和专家坐在办公室里精心撰制出的标准,这种“权力审美”,显然已脱离了社情民意,缺失了民生情怀。
民生情怀不仅仅是政府一家的事情,社会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和早餐标准也应重视这一举数得的良好举措。为民生提供方便也就是为自己提供方便,为民生提供方便也就是为社会酿造幸福。将自己的工作从民生情怀角度给予关注、思考,尽可能消解自我工作中对民生不利的因素和思维,推动、落实民生思维,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早餐标准注重规范卫生形象是应该的,如果标准出台前充分吸纳了民生因素和群众心声,是可以在“早餐不够卫生”和“加强规范管理”之间找到结合点的。如此,充实了民生情怀的早餐标准才能具有更强的推广执行价值,更能得到群众真心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