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2006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后,再度引发了社会对这一话题的关注。这也是国家质检总局自2006年9月12日,首次发布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后,第二次发布这一数据。
通过连续监测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能够发现区域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波动或下滑问题以及质量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质量政策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布后,对各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各级政府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辅助手段。
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发布后,在各地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其中,广东、广西、上海、福建、河北、山东、天津、云南、浙江等9个地区先后提出要求,希望国家质检总局提供本地区2005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分析报告,以便深层次地了解和把握所在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制定地区质量促进政策提供依据。
同时,很多地区积极提出要求开展本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试点测算工作。2007年,浙江、深圳、河北、江西、山东、上海、重庆、四川、陕西、江苏、湖北、广东、福建等13个省、市开展了地区一级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试点测算工作。
正是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影响基础上,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2007年2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发布质量竞争力指数,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具体要求。
经济大省确定发展目标
从发布的2006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结果来看,18个地区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比2005年进一步增加,上海、江苏、广东、浙江、重庆、北京、福建、天津等8个省、市名列前茅。
从2006年发布的结果来看,某些经济大省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并不高,而某些经济落后地区的排名却比较靠前,原因何在?
事实上,质量竞争力指数反映的主要是制造业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是对所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质量现状和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一些经济总量偏小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较少,但整体质量状况和发展能力未必就差。反之,一些经济总量较大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多,经济比较发达,但也存在质量状况和发展能力良莠不齐的情况,平均下来,整体质量竞争力未必就高。以山东省为例, 2006年山东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万多亿元,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超过3200家,两者均居全国第二。但山东省制造业在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某些观测变量上得分并不高,在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比重、平均产品销售收入等观测变量的得分仅仅处于全国制造业的中等偏上或中等水平,加权起来导致其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排名相对其GDP的排名略显偏低。为此,山东省提出了“到2010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序进入全国前5名”的目标,显示出对质量竞争力的重视。
看排名变化出台应对措施
从2006年发布的结果还能看出,有些地区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排名与2005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有排名下降较多的,如福建;也有排名提升较多的,如江西。
福建从排名看下降了5位,指数数值下降了1.82,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二级指标质量水平的得分下降较大,从89.21下降到86.02。进一步追根溯源可以看出,福建质量损失率的得分从2005年的97.87大幅降低到84.81,这是导致质量竞争力指数大幅降低的关键原因。找到了这个原因,再切实加以解决,福建的质量竞争力就会大幅上升。江西从排名看上升了9位,指数数值增加了2.87,主要原因在于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的得分均有较大增加,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93和2.80。进一步追根溯源可以看出,江西在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等5个三级指标的得分上均有明显的改善,分别比上一年增加了4.40、3.40、2.77、1.69和3.66,这是导致江西质量竞争力指数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
行业和地区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变化反映的是行业和地区适应市场能力的变化。一般来说,市场对质量的要求每年都在提高。如果某个地区或行业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的进步落后于顾客和市场要求,质量竞争力就必然会呈现出下降趋势,反映在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算结果上,就是得分和排名的下降。反之,如果某个地区或行业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的进步适应顾客和市场要求,其质量竞争力就必然会呈现出积极上升的态势,反映在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算结果上,就是得分和排名的提升。
树立三个认识改进质量状况
在解读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与排名的变化时,应有三个基本认识。
一是客观上顾客和市场要求总是在不断提升。各地区、各行业必须充分理解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积极研究和满足不断提升的顾客和市场要求,才能避免质量竞争力指数出现下滑。
二是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与排名的增长意味着相对于不断提升的顾客和市场要求而言,质量竞争力的提升幅度更大,发展势头更好,这样的地区或行业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改善幅度往往更为显著。反之,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与排名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意味着相对于不断提升的顾客和市场要求而言,质量竞争力没有变化或略有下降。对这些地区或行业而言,质量竞争力指数是一个警示指标。
三是质量竞争力指数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与排名的变化体现了12个观测变量升降变化的综合效应:指数得分与排名提升并不意味着12个观测变量均有所提升,降低也并不意味着12个观测变量都下降。
由此可以说,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与排名的变化反映出相对于不断提升的顾客和市场要求而言,这些地区或行业在质量竞争力的发展上是不平衡的。这是一个相对的测算结果,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质量状况的重视与改进,针对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各级指标及观测变量所反映出的现状,找出本地区或本行业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强在哪,弱在哪,改进与提高的切入点在哪里,将提高质量竞争力的角度与方位定准,将各项资源(政策、人力、资金等)用得恰到好处,从而达到既提高了质量竞争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资源,既增强了质量竞争的意识,又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地区或行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