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1月1日起,国内第一个针对馒头行业制定的《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据悉,该标准适用于以小麦粉为原料生产的商品馒头,从馒头内外观、口感、滋味和气味等感官质量要求,到水分、比容、pH值等理化指标,以及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等,标准都做了详细规定。目前这一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经过一定时期的试行及修改之后,有可能转化为强制性标准。
【评点】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大背景下,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应该说十分重要而及时,这对有效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建康无疑将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从食品安全的大局出发,以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看待这项标准的作用和意义,甚至有人对严肃的标准问题进行“娱乐式”的“恶搞”,而一些媒体又将网上的这些言论不加甄别地报道出来,使已经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扩大化。
对于馒头标准“质疑”(其实是误读)最多的是标准中关于馒头外在形态的规定,对此,国家标准委已于日前做出了澄清。除了这一语言学的误读,另一个知识性的误读是,没有搞清推荐性标准与强制性标准的区别。其实,“恶搞”标准的人其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对标准问题的误读或无知,而在于那种不负责任地使严肃问题“娱乐化”的心态。在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的现时环境下,这种心态一方面会刺激并加重民众的安全敏感性,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会降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国家制定馒头行业标准,最根本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为社会民众的食品安全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一是通过实施标准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从目前我国馒头市场的现状看,整个行业发展远不够规范,达不到质量、卫生等条件要求的馒头加工小作坊的存在,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因此,通过实施严格的行业标准等措施加强对这一行业的监管,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相当迫切。然而,许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在“质疑”的言论中我们听到许多人在为馒头小作坊“鸣不平”,甚至认为馒头本来应该出身贫贱,根本没有产业化、规模化的必要,小作坊才是馒头真正的“出生地”。相比于在具体标准方面的误读或无知,上述基于对“中国饮食传统”根深蒂固的认识而形成的错误观念,恐怕更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