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质量竞争力:为科学发展确立新坐标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根据科学发展观,速度是个战略问题,质量更是个战略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只有速度方面的衡量指标,没有反映质量状况的指标。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出台,使我国宏观质量状况有了量化的衡量指标,是科学发展观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落实和体现。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目的是引导企业、政府和社会都来关心和重视质量问题,推动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完全由我国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宏观质量测算体系,是宏观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研究项目,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在研究建立质量竞争力指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有关方面提出了“切实体现科学发展观对质量工作的新要求,着重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事求是反映我国质量竞争力水平”的指导思想,并确立了“三个统一”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国际化与国情化的统一,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从宏观层面上看,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各级政府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辅助手段。它有助于准确掌握我国质量状况。在我国原有产品质量监测的基础上,从质量现状和发展潜力两方面为测量国家宏观质量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尺度,为我国定量评价质量提供了有效手段。它有助于科学制定质量政策,提高工作有效性。通过对行业、地区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改进产品质量,提高质量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指明方向。它有助于查找存在的质量问题,发现行业和区域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波动或下滑以及质量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质量政策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实施质量改进。

  从微观层面上看,质量竞争力指数是企业提高质量竞争力的科学工具,对于引导企业重视和改进质量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企业了解标准与技术水平的实际状况,重视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抽查结果,关注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它可以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改进实物质量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增加科技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它为企业提供了与竞争对手进行水平对比的平台和技术框架,通过这种比较,企业可以找出自身在质量经营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提高。

  在我国开始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时,国际上没有相关研究,也没有什么资料可以借鉴。项目组花费了4年多的时间,圆满完成了全部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宏观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宏观质量评价模型问世。我国自主研制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模型是宏观质量评价领域的大胆创新,是我国宏观质量监管工作的需要和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的产物,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发展目标。速度、结构、质量、效益都是理解和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态的重要因素,不能偏废。质量对于保障和支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分重要,衡量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不能仅仅使用数量和速度指标,也要使用质量和效益指标。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就是一个可用于衡量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质量指标。它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的统计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均在0.92以上,这种高度相关性,说明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衡量指标,它为观察和研究国家、地区或行业质量促进政策的宏观经济意义和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探索建立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质量战略、政策和措施提供了重要思路。

  为了确保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客观和准确,课题组科学设计了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基础数据采集渠道,切实做好了基础数据传递和质量竞争力指数测算工作。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基础数据采集范围是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制造业的29个行业。基础数据全部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全国质检系统,确保了准确无误、万无一失。

  将质量竞争力指数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重视经济增长的总量和速度的同时,更要重视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量。

  下一步,质检部门将就建立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制度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计划每年定期发布全国29个制造业行业和31个省(市、区)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形成长效机制,引导各地方、各行业增强质量意识,做好质量工作,切实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是我国第二次对外发布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2006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79.98,与2005年相比提高了1.00分,继续保持了稳定上升势头。两个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也分别达到83.41和76.55,与2005年相比提高了1.5和0.5。在三级指标上,标准与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的增长较为明显,是支撑2006年质量竞争力指数提升的重要因素。

  21个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与2005年相比有了明显提升。电子通信、仪器仪表、电气机械、橡胶制品、黑色金属、医药制造、有色金属、专用设备等8个行业的指数排名靠前。

  18个地区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与2005年相比进一步增加。上海、江苏、广东、浙江、重庆、北京、福建、天津8个省、市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名列前茅。

  2006年的各项数据反映出我国当前的质量形势是,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但也存在不足和一些问题。通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不懈努力,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原材料和装备类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有色金属和石化行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和实物质量已与国际水平接轨;消费类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幅度提高;家用电器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食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出口商品合格率达到99%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性能明显提高,通信网络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音频视频、新型显示器件等产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而问题的主要表现是,部分产品档次低,可靠性不强,标准水平低。

  行业和地区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变化反映的是行业和地区适应市场能力的变化。如何来理解得分的变化呢?随着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进步,生产能力的增加以及供应的多样化,随着质量意识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成熟以及消费能力的增长,顾客和市场对质量的要求每年都在提高。如果某个地区或行业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的进步落后于顾客和市场要求,质量竞争力就必然会呈现出下降趋势,反映在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算结果上,就是得分和排名的下降。反之,如果某个地区或行业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的进步适应顾客和市场要求,其质量竞争力就必然会呈现出积极上升的态势,反映在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算结果上,就是得分和排名的提升。

  在解读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与排名的变化时,应该有三个基本认识,一是客观上顾客和市场要求总是在不断提升。各地区、各行业必须充分理解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积极研究和满足不断提升的顾客和市场要求,才能避免质量竞争力指数出现下滑。二是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与排名的增长意味着相对于不断提升的顾客和市场要求而言,质量竞争力的提升幅度更大,发展势头更好,这样的地区或行业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改善幅度往往更为显著。反之,则意味着质量竞争力没有变化或略有下降,对这些地区或行业而言,质量竞争力指数就是一个警示指标。三是质量竞争力指数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与排名的变化体现了12个观测变量升降变化的综合效应。针对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各级指标及观测变量所反映出的现状,可以找出本地区或本行业制造业质量竞争力问题和改进提高的切入点,将提高质量竞争力的角度与方位定准,将各项资源用得恰到好处。

  从数据上看,一些规模很大的行业或地区的质量竞争力却不强,一些传统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要低于高新技术行业,一些经济大省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并不高,而某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的排名却比较靠前。这些都集中说明了要实现行业或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提升质量竞争力应是主攻方向。发展规模实质上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数量问题,质量竞争力指数所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质量竞争力指数的高低与行业或地区制造业的规模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有的行业或地区制造业尽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质量水平与发展能力方面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

  对于传统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要低于高新技术行业的问题,从技术上看,特别是在创新能力方面,高新技术行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上,传统制造业处于劣势。从管理上看,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一般起点较高,因而质量管理的要求和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传统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不高。

  对于经济大省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家看的主要还是GDP指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现在还要从质量角度来看待。质量竞争力指数就是提供这样一个视角,以便更全面地理解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6年,各地区、各部门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推动我国产品质量,特别是制造业质量整体水平继续提高,行业和地区质量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根据对全国25万多家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的测算,2006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79.98,比上年提高1.00,实现了连续8年稳步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制造业各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通过对29个制造业行业相关数据的测算,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处在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行业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5.04,比上年提高1.3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84.53,提高1.1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4.01,提高2.91;橡胶制品业83.34,提高3.3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2.98,提高0.39;医药制造业82.95,提高6.0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2.53,提高0.5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1.15,提高1.24;塑料制品业80.63,提高7.55;化学纤维制造业80.58,提高1.9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0.04,提高0.37。

  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多数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0分以上的行业数量达到13个,比2005年增加了6个。

  三、各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造业相关数据的测算,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东、重庆、四川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海南、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有较大提高。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2.96、77.18和78.05。东部地区继续保持了质量竞争力的领跑地位。

  质量竞争力指数定义

  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动态性经济技术指标。它包括2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和12个观测变量。这两个二级指标分别是“质量水平”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

  质量水平指标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当前状况”,是对“现状”的测量。它包含的3个三级指标,分别是“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分别反映“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绩效水平”。

  发展能力指标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持续能力”,是对“潜力”的测量。它包含的3个三级指标是“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反映的分别是“投入能力”、“创新能力”和“适销能力”。

  每个三级指标又由相应的2个观测变量支撑,共有12个观测变量,包括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质量损失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比重、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比重、平均产品销售收入和国际市场销售率。

  这些评价指标和观测变量相互关联,共同形成了一个结构化的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计算,共分为7个步骤。以行业数据为例:

  第1步,按照2002版的GB/T475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行业划分,选取制造业中的29个行业作为测算基础。

  第2步,采集29个行业12个观测变量的原始数据,并将原始数据整理成口径一致的观测值。

  第3步,针对每个观测变量选择一组比较的基准,这就意味着有12组基准。将第2步中的观测值转换为60到100范围内的标准化得分。为了保证测算结果的可比性,基准一般在5年内保持稳定。

  第4步,根据各行业观测变量的标准化得分及观测变量在三级指标中的权重,计算各行业三级指标的得分。

  第5步,根据各行业三级指标的得分及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中的权重,计算各行业二级指标的得分。

  第6步,根据各行业二级指标的得分及二级指标在质量竞争力指数中的权重,计算各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最终得分。

  第7步,计算各行业2006年度工业增加值占全部29个行业工业增加值之和的比重,即经济性权重因子。用29个行业的经济性权重因子乘以各自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后求和,得到由行业层次数据生成的全国制造业2006年质量竞争力指数。

  由地区层次数据测算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步骤与由行业层次数据测算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步骤完全相同,只是基础数据的整理与分类是按照全国31个地区(不含台湾、香港和澳门)制造业的口径执行。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27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