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明确,“十一五”期间,莱芜市将全面强化标准化基础,争取强制性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得到全面实施,全市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莱城区、钢城区全部通过标准化生产达标验收;争取组织企业起草国家标准6个;食品标准化示范项目合格企业5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农业标准化基地20个;建立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4个;标准化良好行为4A级企业3家、3A级企业6家;GAP认证4家;无公害产品30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这是日前莱芜市出台的《莱芜市“十一五”标准化规划纲要》敲定的工作目标。
什么是标准化
记者遍找资料,找到了这样的答案:标准化即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答案有些专业、抽象,但莱芜市东井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和经营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定义及其意义。该公司从2002年就开始建立国家出口生姜标准化示范区,并建立健全了技术、管理、工作为内容的标准体系,制定了选地、整地、选种、种植、施肥、用药、浇水、收获、储存等各环节的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并与1600户农户签订了出口生姜标准化种植收购合同。上述技术规范的建设,使生姜质量得到了保证,达到了出口要求。2005年公司承担的国家出口生姜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合格,2006年公司又通过了GAP认证,出口创汇达到了1460万美元。今年1—11月份,该公司完成出口额1798万美元,同比增长49.7%。
“农产品只有有了标准化,产品质量才能有可靠保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消费者饮食安全,才能进入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同时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在全市质量工作会议上,东井公司经理亓法生如是说。
农业如此,工业也是如此。自1996年起,莱钢就贯彻执行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并于1997年2月通过了冶金工业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审核认证,成为冶金行业首批通过认证的企业。2003年2月,莱钢的质量管理体系完成了1994版向2000版标准的转换认证。2006年4月又成功进行了质量、环境、安全三个管理体系的一体化整合,形成了QES管理体系并通过了认证。质量管理思路的不断创新,使企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不断增多,先后通过了CE、JIS、KS、DNV等重要认证,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莱钢共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等22个,在省内仅次于海尔集团居第二位。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重量的全方位提升,带动了莱钢质量声誉、市场信誉和社会美誉度的普遍提升,极大提升了莱钢的影响力和公信度,使“莱钢”这一品牌享誉国内外。泰钢、泰丰等企业的发展壮大无不是伴着“标准化”的建设而发展壮大的。可以说,标准化为莱芜市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奠定了自主创新基础,对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标准化建设也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截至目前,全市共获得各类知名品牌74个。其中,中国名牌5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山东名牌产品23个。全市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定期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2.34%,比全国产品质量合格率高14个百分点。今年1-9月份,全市进出口产品合格率达到9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十一五”时期,是莱芜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但从莱芜市目前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企业使用标准落后、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日益凸显,标准化管理水平已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可见,加快莱芜市标准化事业发展,为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打造新引擎,已是迫在眉睫。从这个角度看,莱芜市出台《纲要》,从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标准化、制造业标准化等方面对莱芜市标准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强力推进,无疑切中了经济发展的肯綮。
《纲要》提出的标准化建设的目标都是针对莱芜市产业特色“对症下药”的。比如在农业标准化方面,提出“建立出口生姜大蒜标准化示范区、16万亩‘优质桃、优质梨、优质杏、优质大樱桃’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0万亩‘无公害核桃、无公害花椒、无公害板栗’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莱芜黑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1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食品安全标准化方面,提出“‘十一五’末全市食品生产企业标准覆盖率达到100%”;在制造业标准化方面,提出“‘十一五’期间实现莱芜市标准化良好行为(GSP)企业4A级企业4家、3A级企业6家,主要工业企业达到AA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水平;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为目的,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实现采用国际标准工作的新突破;继续加强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管理,两区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在标准制(修)订工作方面,提出“‘十一五’末争取组织企业制定‘智能光学高温仪’、‘天丝纱’、‘生物降解免水冲厕’、‘超高分子聚乙烯长丝’、‘旋流微泡浮选柱’等国家标准6个,‘香肠’、‘大红袍花椒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5个”。
事实上,近几年来莱芜市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制定了19个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技术操作规范,建立了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有21个无公害产品,有23家企业的29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85%,钢城区顺利通过了省级标准化达标验收。但这还远远不够,面对人们质量意识的觉醒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的日益苛刻,莱芜市标准化建设还任重道远。“就拿欧盟来说,综观2007年全年其对华贸易壁垒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如传统性的贸易救济措施在减少,更多的是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这些都值得我们警觉,这就要求我们的标准化建设要符合世界绿色环保消费潮流,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努力建立自己的知名品牌。”外贸行业的专业人士这样说。